易原就正-包仪

作品简介

清包仪撰。十二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解《易》,颇取陈抟、邵雍先天之学。然亦多能发明《易》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观其《自序》,称早年闻有《皇极经世》而无由求得其书。自顺治辛卯至康熙己酉,七经下第,贫不自存,薄游麻城,乃得其书于王可南家。至江宁寄食僧寺,玩求其旨者一年,始有所得。盖亦孤寒之士,刻志自立者也。仪之学既从邵子入,故于陈抟先天图信之甚笃。其《凡例》并谓:行世《易》说,种不胜数,要皆未尝读《皇极经世》,无怪乎各逞私智而总非立象尽意、观象玩辞之本旨。其持论尤谬于一偏。然其书发挥明简,词意了然,乃非抛荒经义、排比黑白、徒类算经者可比。其谓洛书无与于《易》,则差胜他家之缴绕。每爻皆注所变之卦,亦尚用《左氏》筮法,颇为近古。盖其学虽兼讲先天,而实则发明《易》理者为多。其盛推图学,特假以为重焉耳。”

作者简介

清代的包仪,字羽修,是河北邢台人,是一位清代的经学家。他在顺治年间(1644—1661年)获得拔贡生的身份,但尽管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七经下第),却未能中第,生活极为贫困。面对困境,包仪依然励志自立,坚持学术追求。他曾游历麻城、江宁等地,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甚至寄居于佛寺之中,继续他的经学研究。

包仪的主要著作是《易原就正》,这是一套共十二卷的著作,专注于对《易经》的研究与阐释。他对邵雍的《皇极经世》学说深信不疑,并从中汲取思想,认为邵雍的学说是理解《易经》本旨的关键。《易原就正》一书内容诠释简明,条理清晰,显示了包仪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立的学术见解。特别是,他提出《洛书》与《易经》无关的观点,这在当时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学术立场。

综上所述,包仪是一位在逆境中坚持不懈、专注于经学研究的学者,他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对《易经》的深入探讨和《易原就正》这部重要著作上。

目录

提要
易原就正原序
易原就正凡例
易原就正首卷
易原就正卷一
易原就正卷二
易原就正卷三
易原就正卷四
易原就正卷五
易原就正卷六
易原就正卷七
易原就正卷八
易原就正卷九
易原就正卷十
易原就正卷十一
易原就正卷十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