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衡州集-吕温

作品简介

十卷。唐吕温(772—811)撰。吕温,字和叔,一字化光,唐代文学家。河中 (山西永济)人。早年曾师事陆质、梁肃。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及第,次年中博学宏词科制举,授集贤殿校书郎,后迁左拾遗。贞元二十年以侍御史出使吐蕃,永贞元年(805)还朝,进户部员外郎,转司封员外郎。后被贬为均州刺史,改道州刺史。元和五年(810)转衡州刺史。吕温工文,长于铭、赞。柳宗元说他“道大艺备”、“文章过人”(《祭吕衡州温文》)。刘禹锡称他“文苑振金声”(《吕八见寄郡内书怀》)。其著作多种。今存《吕和叔文集》等。此书原由刘禹锡编次。此本先为诗赋,后为杂文,已非禹锡编次之旧。又第六卷、七卷、志铭,已阙数篇。卷末有孱守居士作《跋》云:“甲子岁从钱氏借得前五卷。戊辰从郡中买得后三卷。俱宋本。第六、第七二卷均之阙如。因取英华、文粹照目写入,以俟得完本校定。”又云:“第二卷闻砧以下十五首,宋本所无,照陈解元棚本钞入。”孱守居士,为常熟冯舒之别号,是书盖为舒所重编。吕温学春秋于陆淳,学文章于梁肃,授受均颇有渊源。集中如《与族兄皋书》,深得六经之旨。《裴氏海昏集序》,论诗亦殊精邃。《古东周城铭》能明君臣之义,以纠左氏之失。其 《思子台铭序》,谓“遇一物可以正训于世者,秉笔之士未尝阙焉。”其为文章之本可见。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作者简介

吕温,字和叔,又字化光,约生活在唐代的公元772年至811年间,是唐河中(今永济市)人。他在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成为进士,次年又考中博学宏词科,因而被授予集贤殿校书郎的职位。

吕温的生平事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世背景:吕温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庭,其家族在唐代是知名的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吕延之曾官至浙江东道节度使,而他的父亲吕渭则官至礼部侍郎。吕温与他的兄弟们都以文学成就著称。
学术修养:吕温幼年跟随父亲学习,并在成年后师从著名学者陆贽研习《春秋》,同时也向梁肃学习诗歌。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当时人的赞赏和认可。
政治生涯:在贞元十九年(803年),吕温得到王叔文的推荐,担任了左拾遗的职务。在“永贞革新”期间,虽然他因外使吐蕃而未能直接参与,但他的政治理念与改革派相符。革新失败后,许多参与者遭到打击,但吕温因在外使职得以免遭牵连。
地方治理:吕温在被贬为道州刺史后,转任衡州,以其良好的治理获得了“吕衡州”的美誉。他在地方上的政绩显著,受到了民众的爱戴。
文学成就:吕温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且在文学领域也有杰出贡献。他留下的诗文作品至今仍受到研究和赞赏。
总的来说,吕温是唐代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其涉猎广泛,既有深厚的文学造诣,又有实践的法律知识。他在政治上参与了当时的革新运动,尽管最终革新失败,但他因在外使职而未受牵连,之后在地方治理上取得了良好的政绩。

目录

提要
吕衡州集原序
吕衡州集巻一
吕衡州集巻二
吕衡州集巻三
吕衡州集巻四
吕衡州集巻五
吕衡州集巻六
吕衡州集巻七
吕衡州集巻八
吕衡州集巻九
吕衡州集巻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