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周易》注释本。清惠栋撰。二十三卷。原书目录为四十 卷,但自卷二十四至四十则有录无书,或系未完之作 (其再传弟子江藩沿是书体例另撰有《周易述补》)。《周易述》自一至八卷注疏《周易》经文,其中第八卷当是对“鼎”、“震”、“艮”、“渐”、“归妹”、“丰”、“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既”等十五卦的注解,但全卷已缺。卷九至卷二十一,都是对《周易》传文的注解,其中第二十一卷当为《序卦》、《杂卦》注解,也已缺。卷二十三、二十四为《易微言》,杂采经典论《易》之语。主于发挥汉儒之学,以荀爽、虞翻为主,参以郑玄、宋咸、干宝诸家之说,融会其义,自为注,又自疏之。原本汉儒,推阐考证,皆有根底,惟未能备拾散佚。
作者简介
惠栋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藏书家、校勘学家和经学家,被誉为吴派汉学的代表人物。
惠栋(1697年11月18日—1758年6月27日),字定宇,号松崖,江南元和(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是学者惠士奇之子,出生在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惠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六岁能诵《三字经》,十岁时已通读《四书五经》。他早年曾师从程颐的后裔程明德学习经学,并广泛涉猎史、子、经、古文、诗词等方面的知识。后来,惠栋开始向朱熹学派转向,并受到了当时朱熹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岱的影响。
在清代学术发展史上,惠栋是首先打出汉学旗帜的学者。他远绍清初顾炎武等学术大师博通务实的学风,近承阎若璩、胡渭等学者的治学途径和方法,又接续家学渊源,于学术研究中详征博考,爬梳钩沉,致力于汉儒经学的发掘和表彰,终于使一代学术由此发皇。
惠栋的学术成就主要在晚年显现,他在与时任江苏巡抚的顾炎武等人的交往中,对朱熹学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他的学术实践对清代江南地区的学术繁荣做出了贡献。作为擎起清代“汉学”大旗之巨匠,惠栋易学不仅重现了汉易之风华,也开创了乾嘉学术之风气与格局。汉宋争衡确实是清代学术演进中的事实,乾嘉学者江藩所著《国朝汉学师承记》和《国朝宋学渊源记》便是明证。
总的来说,惠栋的学术成就和对后代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研究和思想至今仍被学术界所重视。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周易述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