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牛津运动-辜鸿铭

作品简介

牛津运动(Oxford Movement)是一场发生于1833至1845年英国国教会中兴起的宗教复兴运动,由牛津大学的纽曼、弗洛德、凯布勒等人发起,故而得名。辜鸿铭在这里把以张之洞等为领导的“清流运动”称为“中国牛津运动”。这一运动反对现代自由主义,反对西方物质功利主义文明,主张更严格地按儒家的信条办事,辜鸿铭将之与19世纪中叶的英国牛津运动相比拟。也许只有辜鸿铭,才会在本世纪初,把清帝国的翰林院比作英团的牛津大学,把清代同光之际的“清流”活动,比作那以前三十年的“牛津运动”,而不顾二者之间有没有可比性。《中国的牛津运动的故事》,便是这样的一本书。辜鸿铭用英文撰写的这本书,按照他的序言所署的日期,初版刊行不不会早于1910年2月。我们仅找到1912年在上海刊行的第二版,封面社明文字依据向德国牧师提供的中文定本,并新增附录两篇。显然,这第二版,是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后修改过的所谓定本,其中有些文字是他在民国成立那年添加的,与尉礼贤的德译本相一致。

作者简介

辜鸿铭是清末民初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文化传播者,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对中西文化沟通的贡献而闻名。

以下是关于他的一些详细介绍:

学术成就:辜鸿铭精通多种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等,拥有13个博士学位。他对西方科学和语言有深入的了解,并将这些知识与东方华学相结合,成为当时中国在这一领域内的佼佼者。
文化交流:他积极从事翻译工作,将中国的“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成英文,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著有多部英文书籍,如《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和《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通过这些著作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
个性特点:辜鸿铭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坚持传统的态度而著称。他是清朝最后一位保皇派,以长辫形象出现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这一形象成为了他的标志。他的行为和思想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历史影响:辜鸿铭的努力使得他在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有“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流传开来。
综上所述,辜鸿铭不仅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学者,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他的生活和思想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启示意义。

目录

再版记言
卷首引语
自序
雅各宾主义的中国
导论
第一章 满人当权
第二章 中产阶级儒生之崛起
第三章 满洲贵族重新掌权
第四章 空位期:中国三头执政
尾声
附录:关于已故皇太后
中国的皇太后:一个公正的评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