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中国早期脉学诊断专书。王叔和撰。最早经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后始刊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计10卷,97篇,约10万字。现存元、明、清和近代刻本、印本多种。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此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全书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二十四脉,脉法,伤寒、热病、杂病、妇儿病证的脉证治疗等。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践,确立了寸口脉法,分雨、关、尺三部脉位和脏腑分配原则,解决了寸口切脉的关键问题。书中首次把脉象归纳为24种,并对每种脉的脉象,都作了具体的描写,并指出一些相类似的脉,使人们比较易于理解和掌握。
作者简介
王叔和是魏晋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他的一生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将深入介绍王叔和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医学上的贡献:
生平背景
出生与籍贯:王叔和名熙,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关于其籍贯有两种说法,一为山东微山县,另一为山西高平。
职位与时代背景:他在魏晋之际担任太医令,相当于今天的最高级医院的院长,这一职位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历代著名医典、医书及经验良方。
医学贡献
整理《伤寒论》:王叔和在32岁时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他发现连年战争导致许多医书散落佚失或残缺不全,包括几十年前才完成的《伤寒杂病论》。他深知《伤寒杂病论》的价值,决心恢复其原貌,最终成功搜集并整理了全本的《伤寒杂病论》,并将其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著述《脉经》:《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书,王叔和在其中将脉象分为24种,并对每种脉的特点、代表病证等进行了详细描述。他还改进了诊脉法,由古时的“三部九候”改为“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这对后世的中医诊断产生了深远影响。
养生思想
饮食养生:王叔和在养生学上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调摄,以求得长寿,祛病延年。他提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这是我国对饮食养生的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
个人品质
学识渊博:王叔和学识渊博,为人诚实,这些品质使他在当时的医学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性格特点:他性格沉静,博好经方,且熟悉修身养性之术,尤擅长于脉学之理。
历史评价
功过是非:尽管后世有人对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的方式提出非议,但多数人认为其功不可没,张仲景之学借王氏之编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来。
此外,在了解了王叔和的生平和贡献后,可以进一步探讨他的医学思想和方法对现代中医学的影响。王叔和对《伤寒论》的整理,不仅保留了这部经典医书的完整性,也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脉经》中的创新,特别是对诊脉法的改进,使得中医的脉诊更加简便实用,这对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他在养生方面的论述,也为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总的来说,王叔和不仅是魏晋时期的医学名家,更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医学领域,还对后世的医学教育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王叔和生平的研究,人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医学的历史和发展,还能从中汲取养生保健的智慧,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和人类的健康。
目录
脉经 序
脉经 卷一
脉经 卷二
脉经 卷三
脉经 卷四
脉经 卷五
脉经 卷六
脉经 卷七
脉经 卷八
脉经 卷九
脉经 卷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