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事亲-张从正

作品简介

中医综合类著作。15卷。金张从正(约1156~1228)撰述,麻知几等补记。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人。久居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金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好学,精医术,名噪中州。兴定年间入太医院,不久告归,与麻知几、常仲明游隐水之上,发明玄妙。学宗刘完素,用药偏寒凉,主张祛邪以扶正,邪去正气自安。认为“汗、下、吐”三法可行,总括了许多的治病方法。本书成书于1228年。约15万字,现存有元中统三年(1262)刻本,其后世翻刻本较多,新出版的有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铅印本,以及1984年河南科技出版社校注本。

作者简介

张从正是金代著名的医学家,被尊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对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了显著贡献。以下是具体分析:

生平简介

出生背景: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生于金代睢州考城县张老庄,即现在的河南省兰考县。他因家乡民权为春秋时期戴国,而自号“戴人”。
医学启蒙:张从正自幼跟随父亲学医,博览医书,深究医理,勤奋自坜,二十余岁便开始行医应诊。
职业成就:他在中年时代成为一方名医,用药以寒、凉为主,奔波于各地医疾救亡,功绩卓著,深受人民敬仰。
官职经历:金宣宗兴定年间,谕诏张从正补太医,但因非其所愿,不久辞职归里,继续在陈州宛丘县等地行医。
晚年著作:约于公元1220年前后著成《儒门事亲》,以及其他多种医著,但部分未能流传下来。
逝世时间:金正五年(1228年)冬,张从正逝世,享年72岁。
学术思想

继承与创新:张从正继承了《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典籍的理论与临床观点,并推崇刘河间的学术思想。他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理论上有所阐发。
攻邪学说:张从正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攻邪学说,强调邪气致病,主张通过攻邪来恢复健康,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发病学。
气血流通:他认为人体应以气血通达为常,通过攻邪之法可以调畅气机,疏达气血,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
补法运用:张从正对补法的运用十分谨慎,强调补法应当针对病情,不能滥用,只有对纯虚无实的患者,才可使用补法。
食补重视:他非常重视食补的作用,认为保护胃气,使水谷得以消化,人的正气就能够恢复。
临床经验

汗法应用:张从正认为邪气存于肌表时可用汗法,包括灸、蒸、熏等多种解表方法。他强调汗出要周身出遍,渐渐汗出,且不宜过多。
吐法指征:凡风痰、宿食、酒积等在胸膈以上的大实大满证均可应用吐法。他所称吐法不仅仅指涌吐而言,还包括引涎漉涎等上行的方法。
下法范围:张从正将下法的概念范围扩大,不仅局限于通泻大便,还包括催生、下乳、磨积等多种下行的治疗方法。他对一些毒性药物的应用提出应当慎重。
主要著作

《儒门事亲》:此书共十五卷,详细介绍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观点,记载了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并附有医案。书中还有说、辨、诫、笺、论、疏、十形三疗等内容。
其他著作:张从正还著有《心镜别集》、《张氏经验方》、《张子和治病撮要》、《秘传奇方》等作品,但部分已失传。
学术评价

后世影响:张从正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攻邪学说和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被广泛认可和应用。他的《儒门事亲》等著作至今仍被视为研究攻邪派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价值。
总之,张从正作为金代杰出的医学家,其对中医学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攻邪学说和对汗、吐、下三法的精湛运用,不仅在当时救治了无数病患,也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儒门事亲》等著作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至今仍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目录

新刻《儒门事亲》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