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徐松

作品简介

中国宋代制度史。徐松自《永乐大典》中辑出。有缪荃孙、屠寄整理之广雅书局稿本、刘富曾整理之嘉业堂清本、北京图书馆于1935年据徐辑原稿影印的线装本和1957年中华书局缩印的精装本等。徐松(1781—1848),字星伯,中国清代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中书、礼部郎中、陕西榆林府知府等职。除辑编有《宋会要》、《宋三司条例考》、《宋元马政考》等史籍外,还有《新疆志略》、《新斠注地理志集释》、《唐登科记考》等著作。宋代修撰的会要,前后成书11种,达3000余卷,但大都散佚,惟赖本书保存最多。本书厘分为200册共376卷,约800余万言。内容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大门类,每大类之下分列若干细目,按年月排比史料,较详实地记述了宋代政治、经济、军政、文化等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社会史事。其中以礼类、职官类、食货类篇幅最多。记事详瞻、生动和具体,有些内容为他书记载简略或不详,有些则仅见于本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是研究宋史最基本的文献之一。但由于本书是宋会要残余部分的辑编,今流行辑本又未作细致的整理,以致书中文字脱漏、残昏、羼混、讹误、重复、衍文、颠倒等情形较为严重,今已有王云海著《宋会要辑稿考校》等书,对此多所改正补校,可供参考利用。

作者简介

徐松,字星伯,是清代嘉庆年间的学者,他因辑录《宋会要辑稿》而广为人知。下面将深入探讨徐松的生平、其辑录的《宋会要辑稿》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这部作品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徐松的生平背景:

基本信息:徐松,字星伯,生活在清代,一个对历史文献有着深厚兴趣的时期。
学术贡献: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是辑录了《宋会要辑稿》,这项工作对于保存宋代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宋会要辑稿》的辑录过程:

来源:《宋会要辑稿》是从明代的《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涵盖了宋代官修《会要》的内容。
规模:全书共366卷,内容广泛,包括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等多个方面。
《宋会要辑稿》的学术价值:

历史资料的保存:《宋会要辑稿》为后世提供了大量关于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研究宋代的重要工具:该书成为研究宋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尤其对于宋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的研究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徐松的学术地位:

在清代学术史中的位置:徐松凭借其在辑录《宋会要辑稿》方面的贡献,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对后世的影响:他的工作不仅为清代,也为现代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者。
《宋会要辑稿》与《宋会要》的区别:

常见的误解:《宋会要辑稿》常被误认为是《宋会要》,但实际上两者有所不同。《宋会要辑稿》是徐松根据《永乐大典》中的资料辑录而成,而《宋会要》是原始的宋代官修文献。
补充说明:为了区分两者,今人还配作了《补记》一册,以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这些资料。
《宋会要辑稿》的研究现状:

学术研究的进展:随着历史学研究的深入,对《宋会要辑稿》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许多学者利用这些资料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
未来展望:预计未来对《宋会要辑稿》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应用将达到新的高度。
对现代研究者的建议:

深入研究《宋会要辑稿》:建议现代研究者应深入了解《宋会要辑稿》的内容和结构,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研究。
注意区分不同文献:在使用《宋会要辑稿》时,应注意区分其与《宋会要》的差异,避免混淆。
综上所述,徐松的《宋会要辑稿》不仅是清代学术成果的体现,也是现代历史学者研究宋代历史的宝贵资源。通过对徐松及其辑录工作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这部作品在中国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目录

帝系一
帝系二
帝系三
帝系四
帝系五
帝系六
帝系七
帝系八
帝系九
帝系一○
帝系一一
后妃一
后妃二
后妃三
后妃四”
崇儒一
崇儒二
崇儒三
崇儒四
崇儒五
崇儒六
崇儒七
道释一
道释二
礼一
礼二
礼三
礼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