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考异-司马光

作品简介

北宋司马光撰,司马光等人所撰成的《资治通鉴》,共294卷,共参考正史之外各种杂史著作322种,历经19年最后完成,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编撰《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司马光比较各种史料,辨明选定的理由,同时撰写了《考异》一书,作为副产品,共30卷,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与《资治通鉴》同奏于朝。《资治通鉴》的编撰,常有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者。洪迈《容斋随笔》曾指出,其书所用材料,包括《河洛记》、《魏郑公谏录》、《李司空论事》、《张中丞传》、《凉公平蔡录》、《邺候家传》、《两朝献替记》、《金銮密记》、《彭门记乱》、《平剡录》、《广陵妖乱志》等等。所列不过偶举数端,实际数目远不止此。这些稗官野史,往往多记传闻异事,喜造虚言,司马光对比,即多写成考异。考异一方面是对史料的真伪加以辨驳,一方面又以存异的形式保存了有争议的史料,可供读者重新加以研究。《资治通鉴》所参考过的二三百种书籍,大半以上原书已经散失,赖《考异》得以保存,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以往史书的注释,以裴松之《三国志注》最为详善,能详引诸书错落之文,而折衷之以归一是。但由作者在书中自陈材料去取之由的,却无先例。《资治通鉴考异》开创了这一方法,其态度严谨客观,故多为后人所取法,被称为“考异法”。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都承袭这一体例,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该书与《资治通鉴目录》30卷一起,原与《资治通鉴》并行。自胡三省作《资治通鉴音注》,始散入于正文之下,随文而见,目前通行的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标点本即此。单行本仍有刊行,但较为少见,有《四库全书》据明初刻本刊本等。

作者简介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以其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出生于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后代。他在政治生涯中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并最终成为宰相。司马光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识,主持编纂了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该书被誉为“中国两大书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青年时期,司马光以直率的性格和敢于上书直言的政治态度著称。他曾在担任谏官期间多次上书宋仁宗,提出改革建议,显示出他对大宋财政困境的深刻洞察。尽管他后来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但他的出发点是出于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担忧,而非认为大宋制度本身有问题。

除了政治和史学成就,司马光还以其品德和学问影响了宋代儒学教化,被后人尊为典范。他的一生历仕四朝,为人温良谦恭,刻苦勤奋,是宋代儒学教化的典范。

总的来说,司马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的政治理念和文学作品也对宋代乃至以后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生平和事迹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目录

提要
资治通鉴考异卷一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
资治通鉴考异卷三
资治通鉴考异卷四
资治通鉴考异卷五
资治通鉴考异卷六
资治通鉴考异卷七
资治通鉴考异卷八
资治通鉴考异卷九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一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二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三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四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五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六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七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八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九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一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二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三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四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五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六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