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姑苏志-王鏊

作品简介

明苏州都邑志。六十卷。明王鏊撰。成书于正德元年(1506年)。早在弘治年间,吴宽尝与张习都修《姑苏志》未成而卒。后林世远为苏州牧守,请王鏊继续修《姑苏志》。王鏊依据吴、张遗稿,“芟繁订伪”,经八个月修订成书。姑苏(苏州的古称)为我国东南地区名郡,俗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该志以“苏财赋 甲天下,然其土壤不甚广也,况江湖之间,水居其半。”为地方特色。全书分设:郡邑沿革表、古今守令表、科第表、沿革、山、水、水利、风俗、户口、田赋、城池、坊巷、乡都、桥梁、官署、学校(书院附)、兵防、仓场、坛庙、寺观、第宅、园池、古迹、冢墓、吴世家、平乱、官迹、人物、纪异、杂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颂该志“繁简得中,考核精审”,文笔流畅,载述有体。如载虎丘山来历,摘引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云:“阖闾葬此,以专诸鱼肠剑各三干为殉,越三日金精结为白虎踞其上,故名。”又云:“相传秦皇发阖闾墓,凿山求剑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今名剑池。颜真卿书虎丘剑池四字石刻犹存。”再如,北宋宝元年间两浙转运副使叶清臣,因豪右据太湖(古震泽)支港吴淞江上游,水不得泄,而民众不敢向官府控诉,遂请开盘龙汇和沪渎,湖水畅流入海。“民赖其利”。北宋庆历年间,通判李禹卿修堤太湖八十里为渠,蓄水溉田千余顷,岁饥出羡三万,活饥民万余。“田赋志”说:国家财政来源仰赖东南富庶地区,“而苏为甲”,因此,关于田地、税粮、起运、商税等载述清晰,并根据姑苏特点,将“吴地世家”单列一卷,“列女”仅占“人物志”二十六分之一,颇有创见。但该志以姑苏吴王台命名,而不以苏州命名未必妥当。在《古今守令表》中,有载官员籍贯和字号,有不载籍贯和字号,有载官职,有不载官职,有载族别,有不载族别,没有统一编纂规范。“户口志”载土产、物产,造作锦、罗、木绵布、斜文布、扇骨、度、松饼等,隶属不当。

作者简介

王鏊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其博学多才和清正廉洁而著称。

以下是关于王鏊的一些详细信息:

个人背景:王鏊,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他出生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籍贯为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
早年经历:王鏊自幼随父读书,天资聪颖,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随父北上入京师,在国子监学习,并因其文章出色而在国子监诸生中广受传阅。
科举成就:成化十年(1474年),王鏊乡试、会试均第一,廷试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弘治初,先后任侍讲学士、少詹事、吏部右侍郎等职。
政治生涯:王鏊在正德元年(1506年)升任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他性格耿直,不惧权贵,因此遭到权臣的嫉忌和谗言诽谤,逐渐被排挤出权力中心。
文学成就:王鏊博学有识鉴,文章尔雅,议论明畅,对弘治、正德年间的文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著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纪闻》、《震泽编》、《守溪文集》等作品。
晚年及去世:王鏊卒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追封太子太傅,谥号“文恪”。他的墓地位于东山镇陆巷梁家山西麓,面迎太湖。神道上有翁仲、石兽、牌坊及碑亭,石牌坊上镌刻着唐伯虎撰书的对联:“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综上所述,王鏊的一生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且在文学上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是明代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之一。

目录

提要
原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