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常续后汉书-萧常

作品简介

纪传体三国史。南宋萧常撰。47卷。萧常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乡贡进士。父寿朋病陈寿《三国志》帝魏黜蜀,欲为更定,未及成书而卒。萧常因述父志,费时20载撰为此书。以蜀国为正统,起昭烈帝刘备章武元年(221),迄后主刘禅炎兴元年(263)。分帝纪2卷,年表2卷,列传18卷,以吴、魏为载记,凡20卷。又别为音义4卷,义例1卷。因蜀汉昭烈帝续汉献帝,故名《续后汉书》。取材以《三国志》为主,多援引裴注,建安以前或据范晔《后汉书》。是书义例精审,笔削谨严,颇得史法,然偶有讹误。有《丛书集成初编》本,附有清郁松年撰《续后汉书札记》1卷。

作者简介

萧常是南宋的乡贡进士和《续后汉书》的作者。萧常,字季韶,号晦斋,生于绍兴十一年前后,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的主要作品是《续后汉书》,该书在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完成。

下面将深入探讨萧常及其著作《续后汉书》:

个人背景:萧常出身于庐陵,这个地方在宋代属于吉州,即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他的家族在当地有一定的学问传统,他的父亲寿朋对历史有较深的研究,并试图修正陈寿的《三国志》中的观点,但未能完成便去世了。萧常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完成了《续后汉书》的撰写工作。

学术成就:《续后汉书》是萧常的代表作,也是他学术生涯的高峰。该书是在继承和发扬父亲意志的基础上,通过对传世史料的重新取舍与组合,重建历史事实,寄寓褒贬之意。书中以昭烈帝刘备为正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进行了重新编排和评价,显示了强烈的正统观念,这与当时宋金对峙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影响评价:萧常的《续后汉书》在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史学方法和历史观点上。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义理史学的特点,这在当时是一种流行的史学风格,强调通过历史来表达道德和政治的主张。同时,该书也受到了其同乡先贤欧阳修的影响,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批判精神。

政治背景:萧常所处的时代是南宋,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南宋与金朝的对峙,使得汉族中心主义和恢复中华正统成为了当时许多士大夫的共同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萧常的《续后汉书》不仅是一次历史书写的尝试,也是对当时政治状况的一种回应和反思。

文化意义:除了其学术价值,萧常的《续后汉书》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它反映了宋代学者对于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尤其是在如何处理历史传承和正统性问题上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限于历史的学术研究,也涉及到了当时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

后世影响:虽然《续后汉书》可能没有像《三国志》那样广泛流传,但它在史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萧常的作品被后来的学者引用和讨论,其对三国历史的独到见解和处理方法,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学价值:作为一部纪传体史书,《续后汉书》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价值。萧常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方式,使得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文学魅力的作品。

版本流传:《续后汉书》的版本流传情况较为复杂。由于历史的原因,该书的不同版本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有着不同的流传情况。这对于研究萧常的著作和思想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总的来说,萧常是一位具有深厚学识和坚定信念的南宋学者。他的《续后汉书》不仅是对三国历史的一次重要重写,也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一种反映和批判。通过对萧常生平和作品的深入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以及历史学家在历史书写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目录

原序
进续后汉书表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