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尘杂录-杨懋建

作品简介

四卷。清杨懋建撰。杨懋建字掌生,号尔园。生卒年不详,道光辛卯(1831)举人。该书为笔记体,记京城戏曲艺人之事,与《教坊记》、《青楼集》内容相类。卷一为“长安看花记”,记着名艺人秀兰等二十一人事。卷二为“辛壬癸甲录”,记艺人韵香等十四人事。卷二所记诸人比卷一秀兰等行辈稍前。题为“辛壬癸甲录”,是因作者道光辛卯年(1831)入京,至甲午(1834)已四年,述此四年所闻见之人。卷三为“丁年玉笋志”,记艺人秀芸等十二人事,其年辈又后于卷一秀兰等。卷四“梦华琐簿”,记歌场舞筵间轶闻琐事。作者熟知当时京城戏曲界情况,在吴长元《燕兰小谱》(记乾隆间京师名艺人)之后,较详细记载了当时着名艺人及剧场情形,具有史料价值。作者本人对戏曲颇有研究,与当时着名文人有交往。该书卷四载,作者与阮元论今乐古乐之关系,所言亦颇有见地。书有清光绪丙戌(1886)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作者简介

杨懋建是清代的诗人、小说家,也是一位戏曲研究专家。他字掌生,号尔园,别署蕊珠旧史,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在道光辛卯年(1831年),他成为恩科举人,官至国子监学正。

下面深入探讨杨懋建的生平与成就:

个人背景:杨懋建出生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是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他在十七岁时得到阮文达的赏识,开始在学海堂学习,涉猎天学、地学、图书、掌故、中西算法、历代音乐等领域,并有精深的研究。

文学创作:杨懋建不仅精通学术,还擅长文学创作。他的文学作品包括《留香小阁诗词钞》、《辛壬癸甲录》、《长安看花记》、《丁年玉笋志》和《梦华琐簿》等。这些作品中,《京尘杂录》尤为著名,该书为四卷本的笔记体作品,记录了京城戏曲艺人的轶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戏曲研究:杨懋建对戏曲颇有研究,与当时的着名文人有交往。他的《京尘杂录》详细记载了当时着名艺人及剧场情形,为后人了解清代戏曲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书中还载有作者与阮元讨论今乐古乐之关系的见地,显示了他对戏曲艺术的深刻理解。

文化贡献:杨懋建的文化贡献不仅限于戏曲领域。他还提出了“寸土如金”的概念,这一概念比喻土地收益极高,极其贵重,出自其作品《帝城花样·纫芗传》。这一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反映了他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敏锐观察力。

教育影响:作为一名学者,杨懋建在教育方面也有所作为。他曾官至国子监学正,这表明他在当时的教育体系中担任重要职务。尽管关于他的教育活动的记载不多,但可以推测他在培养后学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人际交往:杨懋建与当时的许多着名文人有交往,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戏曲研究中,也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和学术交流上。他的作品中提到与阮元的讨论,说明他在文人圈子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

后世评价:杨懋建的文学作品和戏曲研究受到了后世学者的关注和评价。他的《京尘杂录》被认为是继吴长元《燕兰小谱》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戏曲史料,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认可。

总结来说,杨懋建是清代的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在文学创作、戏曲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清代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视角。

目录


卷一 长安看花记
卷二 辛壬癸甲录
卷三 丁年玉筍志
卷四 梦华琐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