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渊源录-朱熹

作品简介

学术史著作。十四卷。南宋朱熹撰。成书于宋乾道九年(1173年)。《伊洛渊源录》是叙述程派诸人言行事迹的著作,伊、洛是河南二条河名,标志二程(程颢、程颐)学派发源之地,故名。《伊洛渊源录》,记载的是二程学派师徒们的事迹、思想。卷一记载的是二程的老师周敦颐的行状。第二卷、第三卷记有关程颢的行状、哀词、遗事(二十七条)等。第四卷记有关伊川先生程颐的年谱、祭文、奏状。第五卷记康节先生邵雍:墓志铭、行状略、遗事。第六卷记张子厚、张天祺的有关事迹、司马光的论谥书。第七卷记范祖禹等三人事迹、祭文、遗事。第八卷记有关刘绚、李端阳、蓝田吕氏兄弟的墓志铭、祭文、遗事。第九卷记有关苏季明、谢显道的遗志、墓志及苏季明的奏状。第十卷记杨文靖:墓志铭、行状、遗事。卷十一记刘安节和尹彦明:墓志铭、遗事。卷十二记张思叔遗事,马时中逸士状,侯仲良:遗事、墓志铭。卷十三记胡安国:行状略。卷十四列身列程门而言行并不显著者十九人的姓名字号等以备参考。该书是宋人谈道学宗派,分道学门户的第一部著作,不仅将程学的承传关系、来龙去脉作了清晰、详细的考察,也保存了大量的史料。《宋史》中的“道学”“儒林”诸传,多以此书为蓝本。有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州正谊书院刻《正谊堂全书》本,民国七年(1918年)成都老古堂刻本、民国四年至六年(1935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经过校点,较佳。

作者简介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儒学集大成者。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朱文公,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朱熹的哲学体系以“二程”(程颢、程颐)的理本论为基础,融合了周敦颐的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他的学术成就极高,主要作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和《晦庵词》等。其中,他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注解影响深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重要教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此外,他还是“二程”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对元、明、清三朝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官方哲学。

在政治生涯上,朱熹历仕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安抚使等职,官至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他在官场上因坚持己见,多次与权臣发生冲突,最终被褫职出朝,晚年主要在建阳讲学著述。

综上所述,朱熹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人物,其学问和思想对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提要
伊洛渊源录卷一
伊洛渊源录卷二
伊洛渊源录卷三
伊洛渊源録卷四
伊洛渊源录卷五
伊洛渊源录卷六
伊洛渊源录卷七
伊洛渊源録卷八
伊洛渊源录卷九
伊洛渊源录卷十
伊洛渊源録卷十一
伊洛渊源録卷十二
伊洛渊源録卷十三
伊洛渊源録卷十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