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十卷。不著撰人。书前方孝孺序称,宋端平中,邵武李文子尝仕于蜀,搜采史传,起秦取南郑,至宋平孟昶,上下二千年事之系乎蜀者,为书十卷云云,世遂题为李文子撰。又,宋端仪《考亭渊源录》有李文子,字公瑾,光泽(今属福建省)人,李方子之弟,绍兴四年进士,官至知太安军、绵阆州、潼川府,著《蜀鉴》十卷。然书前端平三年(1236年)李文子序称,燕居深念,紬绎前闻,因俾资中郭允蹈缉为一编。据此,则该书为郭允蹈所撰,李文子特总其事,故世以李文子撰。其书每事各标总题,如《通鉴纪事本末》;每事有纲有目有论,如 《通鉴纲目》,兼以考证附目末,较《纲目》为详赡。书中所记,皆战守胜败之迹,于用兵之得失、地形之险易尤为着意。凡古人用兵故道,必详其宋代所在。其于地理考证,亦颇精核。如陈仓马呜阁,引《三国志·蜀志》以证《太平寰宇记》之误;斜谷之遮要,引《兴元记》以补裴松之注所阙;诸葛亮筑乐城,引 《通鉴》以辨《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之异同。它如罗尚抗李雄、张罗据犍等,亦较《晋书·载记》、《十六国春秋》为详。末二卷,叙西南夷始末,疏漏稍多。传本有《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后两种版本,则直接署其撰人为郭允蹈。
作者简介
郭居仁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历史学者,字允蹈,号湛溪。他尝仕于蜀,并在宝庆、绍定年间蒙古军入蜀后流寓至江陵(今湖北荆州)。在江陵期间,郭居仁辑录了从秦朝到宋朝千余年间的蜀中史事,完成了《蜀鉴》十卷。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郭居仁的生平进行详细分析:
生平背景
出生与早年经历:郭居仁出生于南宋资州(治今四川资中),他的一生经历了南宋晚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
仕途经历:他曾在蜀地担任官职,这一时期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历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流亡生涯:由于蒙古军的入侵,郭居仁被迫离开蜀地,流寓至江陵,这段流亡生活对他的心灵和学术追求产生了深刻影响。
学术成就
《蜀鉴》的编纂:在江陵期间,郭居仁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学养和对蜀地历史的热爱,编纂了《蜀鉴》一书。《蜀鉴》是一部辑录秦至宋千余年间蜀中史事的重要历史著作,体现了郭居仁对家乡历史的珍视和传承。
学术价值:《蜀鉴》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展现了郭居仁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历史研究能力。
历史贡献
对蜀地历史的保存:通过《蜀鉴》,郭居仁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蜀地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对后世的影响:《蜀鉴》作为一部地方史著作,对后世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宋代及以前蜀地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个人品质
学识渊博:郭居仁不仅精通诗词书法,还对历史知识有着深入的研究,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坚韧不拔:面对战乱和个人流离失所的命运,郭居仁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反而更加专注于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展现了他坚强的意志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
时代背景
南宋晚期的社会动荡:郭居仁的生活背景是南宋晚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发的时代,他的生平和学术活动都受到了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
文化交流与融合:尽管生活在动荡时期,但南宋时期的文化交流依然活跃,郭居仁能够在这种环境下完成《蜀鉴》的编纂,也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一种积极态度。
遗产与纪念
文化遗产:《蜀鉴》作为郭居仁最重要的学术遗产,至今仍被学者们广泛研究和引用,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纪念意义:虽然郭居仁的名字可能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通过《蜀鉴》为后人留下的宝贵历史资料,使他的名字和学术成就得以永久传承。
综上所述,郭居仁不仅是南宋时期蜀地的一位杰出历史学者,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的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铭记。通过《蜀鉴》这部著作,郭居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研究古代蜀地历史的窗口,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目录
提要
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