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与人生-梁漱溟

作品简介

当代中国文化史家梁漱溟关于探讨人生问题的学术专著。全书21章。主旨在于从文化史角度论述人生哲学,人心的实质与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认为 “人心,应当是总括着人类生命之全部活动能力而说” 。人类生命之全部活动能力,应当从其机体内外两面来看它。所谓对外一面即: 人在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即有所感受,复有所施为,既有所施为,复有所感受的那些活动能力。作者认为自己一生思想转变大致可分3期,第1期便是近代西洋这一路。从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后来折反到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是第2期。从印度出世思想卒又转归到中国儒家思想,便是第3期。认为 “古东方文化如印度佛家、中国儒家,均是人类未来文化之一种早熟品; 因为不合时宜就耽误 (阻滞) 了其应有的 (社会) 历史发展,以致印度和中国在近代世界上都陷于失败之境。” 在中国古代,儒墨两大学派是相反的。墨家是实利主义者,只从意识计算眼前利害得失出发,而于如何培养人的性情一面缺乏认识。儒家则于人的性情有深切体认,既不忽视现实生活问题,又能照顾到生命深处。还认为,“儒家始终站在人生立场上,而印度佛家则否定人生”,超越乎人生立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以享受丰厚的净饭王太子,即有室家之乐乃弃家远走者,深有感触于人生问题而必求其解决也。此一大心大愿非生命本性向上奋进不已之表见耶?夫亦曰人类要求彻底认识其自己而已,岂有它哉! 作者指出 “孔孟论调太高,只能期之于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之共产社会。” 一般说来,在社会生命一面之所谓道德既要在尽伦,而人与人的关系随历史发展和各方情况却不一样,则以适合其时其地的社会要求为准。一时一地社会虽不相同,但从宇宙大生命来看,要求秩序稳定 (社会生产顺利进行),又要求有所前进 (改良乃至革命) 却是同的。当需要稳定时,力求有助于稳定的行事,当需要改革时发动改革,那便合乎时宜,便是道德。

作者简介

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后以漱溟行世。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梁漱溟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他积极参与了现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政治活动,其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哲学理念。

以下是关于梁漱溟的一些主要成就和贡献:

教育改革:梁漱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关键。他参与创建了著名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在那里任教多年,培养了一大批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
思想贡献:作为一位深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梁漱溟提出了“理性”概念,试图通过理性来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以及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他的理论思考与政治社会实践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政治参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梁漱溟曾加入京津同盟会,参与了辛亥革命。他的政治立场虽然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始终贯穿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关怀。
文化交流:他还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提倡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强调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梁漱溟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他在哲学、教育和政治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自序
第一章绪论(上)
第二章绪论(下)
第三章略说人心
第四章主动性
第五章灵活性
第六章计划性
第七章我对人类心理的认识前后转变不同
第八章自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人资于其社会生活而得发展成人如今日者
第十章身心之间的关系(上)
第十一章身心之间的关系(中)
第十二章身心之间的关系(下)
第十三章东西学术分途
第十四章人的性情、气质、习惯、社会的礼俗、制度(上)
第十五章人的性情、气质、习惯、社会的礼俗、制度(下)
第十六章宗教与人生
第十七章道德–人生的实践(上)
第十八章道德——人生的实践(下)
第十九章略谈文学艺术之属
第二十章未来社会人生的艺术化
第二十一章谈人类心理发展史
书成自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