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著作。明清之际徐上瀛著。在历代琴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创造了琴况二十四论。继承儒家传统声乐美学思想,通过对琴声、琴乐的审美鉴赏,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重”、“轻”、“迟”、“速”等二十四种审美范畴和审美概念。涉及审美想象、审美风格、审美意境、审美准则、审美理想等问题。糅合儒道,提出以“和”为审美标准:“稽古之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认为琴曲演奏的最高境界,是“以性情中和相遇”,使技艺上达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推崇古雅、恬淡、清静、超逸、美丽的审美风格,反对媚俗委靡。认为理想的演奏,就是“深渊在中,清光发外”,“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此外,对于迟速、轻重、宏细、奇正、虚实、清浊等审美范畴的关系,也提出颇多精辟之见。为传统古琴演奏美学思想的总结。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刊行,附于《大还阁琴谱)。后《昭代丛书》、《琴曲集成》均收入。
作者简介
徐上瀛是中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琴家,虞山琴派的代表人物。
徐上瀛,别名青山,号石泛山人,约生于1582年,卒于1662年,是江苏娄东(今太仓)人。他出身名门,但不贪图功名利禄,早年曾向张渭川、沈太韶等名师学习琴艺。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他辑成了《大还阁琴谱》一书,该书共收录了32首琴曲,指法详明,谱法自成一体。徐上瀛在琴艺上主张慢快并重,强调音调节奏须有轻重缓急之致,急而不乱,多而不繁。他的学风严谨,纠正了当时一些琴家只求简缓而无繁急的缺陷。
徐上瀛的贡献对后世的琴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琴谱和演奏理念至今仍被许多琴学者所研究和效仿。他的作品和琴学思想体现了明代琴艺的高水平,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目录
溪山琴况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