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春秋-崔鸿

作品简介

北魏崔鸿撰。原书102卷,今本100卷。载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成汉、前凉、西凉、北凉、后凉、后燕、南凉、南燕、西秦、北燕、夏等十六国史事。各国自成篇卷,称“录”;叙人物则称“传”。属纪传体国别史。原书约在北宋时散佚,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嘉兴兰晖堂百卷本《十六国春秋》问世,该书由嘉兴文人屠乔孙、项琳之编订而成,仍题北魏崔鸿撰。这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史虽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反响,却在百年之后备受质疑与诟病,被斥为伪书。其后,该书虽为世人反复翻刻,大量征引,其“伪作”的定性却在数百年间难有改变。

作者简介

崔鸿(478年—525年),字彦鸾,是东清河郡鄃县(今山东省夏津县)人,出身于北魏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及大臣家庭,属于清河崔氏乌水房这一显赫的士族。他是长广太守崔灵延的孙子以及梁郡太守崔敬友的儿子,成长在一个拥有深厚学术氛围的书香门第。

崔鸿自幼即展现出对学问的浓厚兴趣与天赋,广泛涉猎经史典籍,年轻时便立下了著书立说的志向。他在北魏朝廷中担任过多个职位,包括彭城王国左常侍、员外郎、给事中、司徒左长史等,并且受命参与修撰国史,负责孝文帝和宣武帝两朝的《起居注》工作,官至前将军。

崔鸿最著名的贡献在于他私下撰写了《十六国春秋》这部史书,此书记录了中国北方地区从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期间众多割据政权(即“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历史,共包括十六个主要国家的史事。这一著作不仅展现了崔鸿深厚的史学功底,也体现了他作为第一位为少数民族政权撰写正史的汉族史学家的开创性地位。尽管原书在北宋时期已散佚,但其内容通过其他史料的引用和后世的整理版本得以部分保存和传承。

崔鸿的一生跨越了北魏的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三朝,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更在史学领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后世研究北朝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目录

卷一 前赵录一
卷二前赵录二
卷三前赵录三
卷四前赵录四
卷五前赵录五
卷六前赵录六
卷七 前赵录七
卷八 前赵录八
卷九 前赵录九
卷十 前赵录十
卷十一 后赵録一
卷十二 后赵録二
卷十三 后赵録三
卷十四 后赵録四
卷十五 后赵录五
卷十六 后赵录六
卷十七 后赵录七
卷十八 后赵录八
卷十九 后赵录九
卷二十 后赵录十
卷二十一 后赵录十一
卷二十二 后赵录十二
卷二十三 前燕録一
卷二十四 前燕录二
卷二十五 前燕录三
卷二十六 前燕录四
卷二十七 前燕录五
卷二十八 前燕録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