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迹录-朱珪

作品简介

六卷 附录一卷。明朱珪编撰。朱珪,明初崑山 (今属江苏)人,字伯盛。珪善篆籀,工于刻印,又工于摹勒石刻。《名迹录》是他生平所刻的汇集。汉代碑刻,多不载撰写人、书写人和刻工的名字。自魏受禅碑载有邯郸淳撰文、梁鹄书、钟繇刻字,是为士大夫自刻之始。欧阳修、赵明诚等辑录金石,仅录标题跋尾;洪适《隶续》备列碑文,是为全录刻词之始。而像朱珪那样,自己刻字,自己编辑成书的,古无此例。正篇六卷。第一卷录首诰一篇、御制祭文五篇、玺书七篇,大概是为了尊帝王之作,虽篇页不多,但放在首卷。第二卷录元好问《中州集》。其他四卷共录碑十四篇、记二十九篇、墓表一篇、墓碣五篇、行状一篇、圹志二十三篇、墓志铭二十四篇、杂刻字画二十六种。末有附录一卷,所录是当时一些人的赠言。传本有“四库全书”本。

作者简介

朱珪在历史上有几位不同的人物,其中两位较为著名:

明朝的朱桂: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子,封为代王,成为明代九大塞王之一。他在洪武七年(1374年)出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初封豫王,后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代王。
清朝的朱珪: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其兄朱筠并称“二朱”。他是乾隆时期的重臣和学者,祖籍萧山(今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后随父迁居顺天府大兴县(今属北京市)。朱珪曾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晋太子太傅。他为官清廉,屡次与贪官和珅发生冲突,并遭到贬谪,但终不改其志。朱珪晚年逝世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享年77岁。
这两位朱珪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都非常重要,但所处的时代和背景不同。明朝的朱桂作为皇族成员,其生平主要与爵位及宗室身份相关;而清朝的朱珪则是一位官员和学者,其生平涉及政治、学术等多个领域。

目录

提要
名迹録卷一
名迹録卷二
名迹录卷三
名迹録卷四
名迹録卷五
名迹録卷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