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罗惇曧撰。是罗氏《庚子国变记》的拾补。是书系杂记,记事不按时间顺序,随闻随录,记叙义和团各派源流,宗教仪式,在京、津活动情况和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等事。侧重记叙清廷上层各派之间矛盾,对毓贤、徐桐、赵舒翘、袁昶和许景澄等人有关活动皆一一叙其始末。首见天津庸报馆编印的《庸言》第1卷第3、4号,又见胡寄尘辑《清季野史》。是篇录有义和团揭帖、义和拳源流、义和团首要人物如张德成、曹福田和黄莲圣母的事迹,以及红灯照活动,均为重要的史料。作者序言中提及的《庚子国变记》,全篇约7000余言,叙述义和团兴起至那拉氏母子由西安启程回京止,材料系从李希圣撰《庚子国变记》中录出。
作者简介
罗惇曧,字孝遹,号掞东、瘿庵、瘿公,生于1872年,逝世于1924年,是清代末年到民国初期的著名诗人、剧作家,来自广东顺德的一个仕宦世家。他的父亲罗家劭是清朝翰林院的编修。罗惇曧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天资聪颖,有“顺德神童”之称。他早年在广州的万木草堂跟随康有为学习,与陈千秋、梁启超等人并称为康有为的高足。之后,他又转入广雅书院深造,并受到广东学政张百熙的赏识。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罗惇曧获得副贡生资格,但之后多次参加科举未中,最终通过捐纳获得了主事的职位,并被调至邮传部担任郎中。进入民国时期后,他曾担任总统府秘书、参议、顾问及国务秘书等职务,并一度成为袁世凯之子袁克定的家庭教师。在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时,罗惇曧拒绝接受其授予的官职和俸禄,显示出其独立的立场。
罗惇曧在文学上颇有成就,擅长诗词创作,与梁鼎芬、曾习经、黄节一起被誉为“近代岭南四家”。他还是一位剧作家,对京剧有深厚的研究,并与当时的著名演员如梅兰芳等交往密切。罗敦曧的词作被收录在《瘿公词》中,他的诗集也反映了他温厚而又不失忧患意识的个性。晚年,他更是沉浸在戏曲世界中,编写了多部剧本,对京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此外,罗惇曧还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笔记和野史著作,如《割台三记》和《德宗承统私记》,后者详细记述了光绪帝即位的情况,是研究清末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他的一生,不仅是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显著,也因其参与政治及文化活动,在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目录
拳变馀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