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笔记小说集。全称《情史类略》,又称《情史宝鉴》。明冯梦龙(署名詹詹外史)编。二十四卷。约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6)至崇祯三年(1630)间。选录历代笔记小说中有关爱情的故事与编者传闻约870余篇,经加工整理而成。保存了不少已散佚的作品或故事。编者主旨在于反对“理为情之范”。主张“情为理之维”,反对理学传统用存天理、去人欲的观点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只有自然地发于中情的文学才能称为真文学,才能表达人的真情。他的这种文学思想,打破了以封建道统为评论文学的原则,对当时的御用、消遣、帮闲文学是一种批判和否定,具有进步意义。最早有明末刻本,后有清嘉庆二十四年刻本,芥子园刻本,另有清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的石刻本。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耳犹、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茂苑野史氏、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是明朝晚期的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生于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他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为“吴下三冯”。
冯梦龙一生未能在科举道路上取得突出成就,但在文学创作与整理方面贡献非凡。他最著名的成就是编辑并创作了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这些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各种面貌,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美德,批判了社会的黑暗面,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里程碑式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冯梦龙还在戏曲、民歌、笑话等领域有所建树,他辑录的《智囊》、《广笑府》、《古今谭概》等作品,展示了他对通俗文学的热爱和广泛的搜集整理能力。他主张文学应该服务于社会现实,提倡真情实感和人文关怀,反对虚伪的礼教,对晚明市民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在政治生涯上,冯梦龙曾在晚年被任命为丹徒训导、福建寿宁知县等职务,但他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其作品也反映了民间生活和社会现实。明朝覆亡后,面对明清易代的历史变迁,冯梦龙曾参与到抵抗清军的斗争中,最终在忧愤中逝世,具体死因有说是忧虑而终,也有说法认为是死于战乱。他的文学成就和对通俗文学的贡献,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目录
情史序
卷一 情贞类
卷二 情缘类
卷三 情私类
卷四 情侠类
卷五 情豪类
卷六 情爱类
卷七 情痴类
卷八 情感类
卷九 情幻类
卷十 情灵类
卷十一 情化类
卷十二 情媒类
卷十三 情憾类
卷十四 情仇类
卷十五 情芽类
卷十六 情报类
卷十七 情秽类
卷十八 情累类
卷十九 情疑类
卷二十 情鬼类
卷二十一 情妖类
卷二十二 情外类
卷二十三 情通类
卷二十四 情迹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