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茅盾

作品简介

三部曲,长篇小说,茅盾作,包括《幻灭》、《动摇》、《追求》 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曾先后于1927年至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1930年5月开明书店以 《蚀》为总名出版单行本。小说生动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个三部曲表现了“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 (1) 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即到面前时的幻灭; (2) 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 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幻灭》所取的是一种单线结构,故事的背景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它的主人公静女士,是一个“不断的在追求,不断的在幻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动摇》把故事的背景放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时武汉附近的一个小县城,反映当时复杂剧烈的阶级斗争和五光十色的社会动态。“三等劣绅”胡国光投机钻营,混进革命队伍进行破坏,而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软弱动摇,使得反革命势力有机可乘,小说以这两人为中心形成两条线索,时有交叉; 《追求》则描写了王仲昭、张曼青、章秋柳这三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生活的不同追求。《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三部曲长篇小说,几乎是和历史进程同步问世的,它是大革命时代中国社会风貌、阶级斗争格局的迅速而真实的艺术反映,它真实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中的曲折而痛苦的心理历程,同时也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作者自己的苦闷、彷徨的心境。小说在鲜明而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塑造了一群“时代病”患者,特别是“时代女性”的形象,她们有正义感,极想有为,不愿与旧世界同流合污,但由于自身的狂热性、软弱性、动摇性,最终还是陷入苦闷、迷惘和幻灭。作者那种自觉地追求主题和题材的重大性、史诗性的创作特色,在长篇中有着生动的体现,这些都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开出了新生面。

作者简介

茅盾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化活动家,其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1981年3月27日逝世。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还是一位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的文学作品以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著称,尤其是在描写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方面的作品,如**《子夜》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抗日战争期间,茅盾积极参与文化抗战,辗转于长沙、广州、香港、桂林等地,编辑左翼文化刊物,成为中共外围的文化人士。他的作品和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中国的抗战文化工作做出了贡献。

茅盾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他的生前得到了广泛认可,而且在他逝世后,他的作品仍然被不断地研究和讨论。他的文学道路被描述为广阔而深邃的现实主义道路,他的文学主张和人生态度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茅盾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他的作品和思想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产生着影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