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新译华严经疏-澄观

作品简介

亦称《华严经行愿品疏》、《普贤行愿品疏》、《贞元华严经疏》、《行愿品疏》等。佛典注疏。唐澄观著。十卷。是对“四十华严”的疏解。唐贞元十四年(798)澄观协助般若译出“四十华严”,即奉敕于终南山草堂寺撰成此疏。全书分十门:(1)教起因缘;(2)教门权实;(3)所诠义理;(4)辩证所宗;(5)修证深浅;(6)彰教体性;(7)部类品会;(8)流传感通;(9)释经名题;(10)随文解释。释义中对“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均没有的“普贤菩萨十大愿文”,特别予以强调和详细解释,提出了“极乐不离华藏,弥勒即本师”的主张。注释书有唐宗密的《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六卷。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作者简介

澄观法师,他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尊为华严宗第四祖,也被称作“清凉国师”。澄观法师(738年-839年),俗姓夏侯,字大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代著名高僧,华严宗的思想巨擘。

澄观自幼出家,博学多才,精通各类佛教经典及世俗学问,尤其在华严宗领域成就斐然。他曾经协助般若翻译《华严经》,并在唐贞元十四年(798年)奉皇帝之命,在终南山的草堂寺撰写完成了《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又称《华严经行愿品疏》),这部著作是对“四十华严”的疏解,全书分为十门,系统阐述了华严教理,对“普贤菩萨十大愿文”给予了特别的强调和详细解释,提出“极乐不离华藏,弥勒即本师”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澄观法师一生著作等身,除了《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外,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等众多关于《华严经》的注疏和论著,总计超过四百卷,对华严宗的发展贡献巨大。他的弟子中不乏杰出人物,如圭峰宗密,后者成为华严宗第五祖。澄观法师以其深厚的学识、广泛的影响力,以及对华严教义的精深阐释,对后世佛教尤其是华严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