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长篇小说。全书27章。小说从1948年9月9日至12月29日在香港《文汇报》连载。1979年作者修改时,将发表于1934年《文艺先锋》的《走上岗位》第5、6章修改后,移作《锻炼》的第14、15章。1980年12月和1981年5月分别由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现收入《茅盾全集》第7卷。小说以 “八·一三”战争开始到结束为背景,广泛地展现了抗日战争初期上海各阶层的社会动态。抗战爆发后,上海及其郊区人民同仇敌忾,以各种行动参加、支持战争。国华机器制造厂总工程师周为新、助理技师唐济成、总务蔡永良以及工人群众冒着敌机轰炸,紧张地进行迁厂活动并与妥协动摇的资方开展尖锐的斗争。爱国知识分子陈克明教授、苏子培医生及爱国青年苏辛佳、严洁修积极地投入各种抗日救亡斗争。作品还描写了国华机器厂经理严仲平在迁厂过程中的动摇; 大学教授崔道生和青年罗求知在国民党反动政策压力下的屈服; 国民党当局在推行片面抗战路线中卖国投敌、迫害学生的反动政策,以及国民党内部的腐朽堕落。全篇采用开放型的结构形式,将多条情节线索交错进行,庞大繁杂而又井然有序,从而展现了特定阶段的时代风云,描绘了众多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笔触摇曳多姿,色彩缤纷,在艺术构思上别具一格。
作者简介
茅盾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化活动家,其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1981年3月27日逝世。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还是一位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的文学作品以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著称,尤其是在描写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方面的作品,如**《子夜》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抗日战争期间,茅盾积极参与文化抗战,辗转于长沙、广州、香港、桂林等地,编辑左翼文化刊物,成为中共外围的文化人士。他的作品和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中国的抗战文化工作做出了贡献。
茅盾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他的生前得到了广泛认可,而且在他逝世后,他的作品仍然被不断地研究和讨论。他的文学道路被描述为广阔而深邃的现实主义道路,他的文学主张和人生态度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茅盾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他的作品和思想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产生着影响。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