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似二月花-茅盾

作品简介

长篇小说。写于1942年。全书14章。前9章连载于《文艺阵地》7卷1号至4号。后5章以《秋潦》为题,连载于重庆《时事新报·青光》第1期至第29期,署名茅盾。1943年5月由桂林华华书店出版单行本。茅盾在《〈霜叶红似二月花〉新版后记》中说,小说“本来打算写从‘五·四’到1927年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大变动,想在总的方面指出这时期革命虽遭挫折,反革命虽暂时占了上风,但革命必然取得最后胜利。”但后来发生了变化,未能实现原来的创作意图。已完成的部分,是一部反映从辛亥革命以后到“五·四”运动前夕社会生活的作品。小说以江南一带小县城为背景,以惠利轮船公司经理王伯申为发展航运事业所遇到的困难挫折为主线,展开了民族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小说描写人物心理委婉曲折,并借助自然环境烘托人物性格;布局摇曳多姿,结构错综变化;文字简洁、典雅,具有民族传统特色。

作者简介

茅盾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化活动家,其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1981年3月27日逝世。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还是一位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的文学作品以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著称,尤其是在描写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方面的作品,如**《子夜》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抗日战争期间,茅盾积极参与文化抗战,辗转于长沙、广州、香港、桂林等地,编辑左翼文化刊物,成为中共外围的文化人士。他的作品和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中国的抗战文化工作做出了贡献。

茅盾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他的生前得到了广泛认可,而且在他逝世后,他的作品仍然被不断地研究和讨论。他的文学道路被描述为广阔而深邃的现实主义道路,他的文学主张和人生态度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茅盾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他的作品和思想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产生着影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