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长篇小说。王鲁彦著。写于1936年。同年6月曾以《野火》为题,连载于巴金和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1948年10月上海中兴出版社初版时改名为《愤怒的乡村》。它是一部以旧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和反抗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强烈的感情抒发相结合的艺术手段,通过生动感人的斗争场面和富有立体感与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一系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富有反抗精神的青年农民代表华生;被封建统治压弯了脊梁,认为人生“是命运注定了,没办法的”“弥陀佛”葛生哥;阴险狡猾、善于玩弄权术、具有两面派嘴脸的反动乡长傅青山等等。作品“在当时的《文季》杂志发表后,得到了文艺界的好评,认为这是鲁彦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跃进。”(覃英《愤怒的乡村》后记)小说摒弃了作者过去作品中反抗人物单枪匹马的斗争方式和压死不动手、屈死不呼冤的性格描写,表现了被压迫者群体的觉醒和斗争,表现了忍让者最终的醒悟和呐喊。作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正如周立波在《“鲁彦选集”序》中所言,使“年青的读者可以了解过去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我们是从什么样的状态里,走向幸福的今天的。”
作者简介
鲁彦,原名王衡,笔名有鲁彦、愚公、王鲁彦、返轩等,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翻译家。他出生于1901年,浙江镇海人,是“乡土文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鲁彦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浙东农村生活,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他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矛盾和农民的苦难,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代表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河边》、《野火》等,以及长篇小说《愤怒的乡村》等。这些作品以其朴素而深沉的笔触,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除了文学创作,鲁彦还致力于翻译工作,译有果戈里的《巡按使》,以及与他人合译的高尔基的《母亲》等作品,对介绍外国文学到中国做出了贡献。
鲁彦的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使其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