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现代中篇小说。丘东平等著。读书生活出版社1938年1月初版。小说出版时署名欧阳山、草明、东平、邵子南、于逢等集体创作,东平执笔。实际上其它人只是“聚谈了几次”,最后由东平独立完成。作品以十九路军在抗战前后的活动为背景,写出了这支抗日爱国的旧式军队的某些本质。这支军队有抗日爱国热情,但在政治上有很大盲目性,分不清为谁抗日。官兵们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主人公黄伯祥由司机升为连长,他思想单纯,忠于职守。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面前,终于认识了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一切,包括妻子、儿女和父母都“给予”了祖国。他在上海“八·一三”战斗中,指挥炮兵轰击日寇时,轰毁了他自己在虹口的家。后来他在瓦砾堆里看见了6年不见的亲生女儿。他吻了将死的女儿的前额,然后提起枪继续阔步向前。作家力图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用了自己的全生命献身于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茅盾曾在《〈给予者〉》中指出:“中国人民大众的抗战意志如何在压迫下、践踏下、侮辱下、欺骗下,沉郁而坚定地发展,终于达到‘由自己来担当’,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步;而这,是在主人公黄伯祥的惨痛而平凡的经历上得到了形象的反映的。”
作者简介
丘东平(1910年5月16日—1941年7月28日),原名潭月,字席珍,笔名东平,广东海丰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军事文学家、报告文学家和小说家。他早在192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1927年开始从事革命文艺创作活动,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早期的重要成员。
丘东平的文学创作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之中,他以直接参与革命斗争的经历为基础,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生活的报告文学和小说,是现代战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曾与鲁迅等人共同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积极倡导抗日救国。
1938年,丘东平参加了新四军,担任过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的秘书、新四军第1支队政治部敌军工作科科长等职。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如《截击》《把三八式枪夺过来》《溧武路上的故事》等,生动再现了前线抗日将士的英勇事迹。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丘东平担任过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苏北文化协会第1届理事,并代理院长刘少奇主持全院工作。他还在战火纷飞中创作了长篇小说《茅山下》。
遗憾的是,丘东平在1941年7月28日因公殉职,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抗日战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作品至今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