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潮的故事-鲁彦

作品简介

鲁彦散文集,收文12篇。发表于1934年《中学生》第47期,收于《鲁彦散文选集》。文章写“我”和妻子到普陀山海岛佛国旅游的一段经历。前半篇写欣赏听潮的感受。作者把沉睡的大海比作“沉吟的诗人”,温柔甜美,令人陶醉;写汹涌的海涛好比被钟声惊醒了的猛士,愤怒地向岩石进攻,形成一场“千军万马的混战”,使人颤栗。后半篇笔锋一转,写僧人为了赚钱,献媚于洋人,竟要“我”将房子让出,甚至变相地下逐客令。“我”在愤怒之余,故意穿起军装,使僧人立刻慌了手脚,奉承拍马,请客送礼,显出一副可鄙的市侩相。作品讴歌大海的美,鞭挞现实的丑,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感情恰像海潮一来一去,起伏跌宕,启示人们领会生活的哲理。写景多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叙写人事,笔墨冷峻含蓄,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

鲁彦,原名王衡,笔名有鲁彦、愚公、王鲁彦、返轩等,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翻译家。他出生于1901年,浙江镇海人,是“乡土文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鲁彦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浙东农村生活,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他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矛盾和农民的苦难,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代表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河边》、《野火》等,以及长篇小说《愤怒的乡村》等。这些作品以其朴素而深沉的笔触,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除了文学创作,鲁彦还致力于翻译工作,译有果戈里的《巡按使》,以及与他人合译的高尔基的《母亲》等作品,对介绍外国文学到中国做出了贡献。

鲁彦的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使其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目录


故乡的杨梅

我们的太平洋
伴侣
寂寞
活在人类的心里
清明
新的枝叶
旅人的心
孩子的马车
听潮的故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