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现代短篇小说。郁达夫著。初载1932年12月《现代》第2卷第2期,初收入1933年2月上海天马书店版《忏余集》。作品用第一人称描写“郁先生”应邀到杭州西子湖畔翁家山与久别的旧友翁则生会面的情景。翁则生原是颇有雄心的留日学生,后因患肺病和失恋而回到家乡当了小学教师,在复杂的心境下决定了婚事。则生的妹妹翁莲早年婚姻不幸,丈夫死后回到娘家过着凄清的寡居生活,但仍保持着青春健美的人品和天真乐观的性格。在则生的结婚仪式上,郁先生把已入中年的新婚夫妇比做山野间迟开的桂花。郁先生与翁莲同游五云山和云栖寺时,不禁为她形象和心灵的美丽而冲动,然而在这株秀美的“迟桂花”面前,感情很快得到净化,并表示愿与她永久结为最亲爱最纯洁的兄妹。小说通过则生兄妹的生活遭际,固然也反映了人世的冷暖和社会的炎凉,中心立意却在赞美那种虽然晚发但却格外馥郁而经久的“迟桂花”精神。作者自称本篇与法国作家林道的《幸福的摆》“有点气味相近”(《忏余集·沧洲日记》),说明篇中确实也流露了作者当时脱离现实斗争的消沉情绪。作品以“迟桂花”为中心,写人写物,写景写情,构成幽远清新的意境,文笔舒徐清澈,饱含浓郁的诗意,是郁达夫后期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格调高远、技巧圆熟之作。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或荫生,浙江富阳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诗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革命烈士。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著称。
郁达夫早年在日本留学,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他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提倡文学革命,主张文学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郁达夫的文学作品情感饱满、风格独特,擅长通过自我剖析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他的代表作包括小说《沉沦》、散文《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以及诸多诗篇和回忆录等。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在南洋苏门答腊岛因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而遭日军杀害,壮烈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并对其文学成就和英勇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纪念。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