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短篇小说。郁达夫著。写于1923年,初载于1924年2月28日《创造季刊》第2卷第2期。小说以贫民窟里的知识分子与烟厂女工的生活为对照,写出了他们共同的不幸命运。作品中的“我”是一个正直的青年,对劳苦大众怀有同情。他有才学,通晓多国文字,也能创作。但在旧中国的畸形都市中,他却穷极潦倒,蜷缩在贫民窟中,依靠翻译卖文为生。由于生活的煎熬,他染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失去了世间的一切温暖,甚至失却了白天,只有在春风沉醉的晚上,才能孤独苦闷地在街头徘徊。与他同楼而居的陈二妹是一位有着美好心灵的青年女工。苦难的生活在她的心中深深地播下了爱与恨的种子。她爱那些与她同命运的人们,恨那些骑在人们头上的压迫者。两个邻居互相信任以后,开始表现了异常的关怀和同情。当她对他的夜游及“来历不明”的挂号信(实为译文稿费)的来源生出误解后,便善意而诚恳地规劝他莫走“邪路”。一旦误会冰释,她便坦率地承认错误。作者通过细致而传神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刻画了一个青年女工善良美好的心灵,突出了她在苦难中的坚韧意志和朴素的反抗精神,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被压迫的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因此,作者自己也认为,它是“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的作品(《达夫自选集·序》)。在艺术上,布局严谨,格式规范,结构也较为精致。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描写工人的优秀作品之一,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或荫生,浙江富阳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诗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革命烈士。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著称。
郁达夫早年在日本留学,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他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提倡文学革命,主张文学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郁达夫的文学作品情感饱满、风格独特,擅长通过自我剖析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他的代表作包括小说《沉沦》、散文《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以及诸多诗篇和回忆录等。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在南洋苏门答腊岛因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而遭日军杀害,壮烈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并对其文学成就和英勇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纪念。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