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鉴-荀悦

作品简介

东汉末荀悦著。共5卷: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下。通行版本有《汉魏丛书》、《四部丛刊》。清卢文绍作《申鉴校正》。主张儒术治国,强调“重民”,“人主承天命以养民者也,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故重民者,所以重社稷而承天命也”(《杂言上》)。主张“德刑并用”(《时事》),“教初必简,刑始必略,事渐也。教化之隆,莫不兴行,然后责备;刑法之定,莫不避罪,然后求密。未可以备,谓之虚教;未可以密,谓之峻刑。虚教伤化,峻刑害民”(同上)。强调“以道德治民者”(《政体》)是渡水之舟,“乘舟者逸而安”(同上)。认为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善禁之至於不禁……若乃肆情于身而绳欲於众,行诈於官而矜实於民,求己之所有余,夺下之所不足,舍己之所易,责人之所难,怨之本也”(《政体》)。认为“生之谓性也,形神是也。”“凡言神者,莫近于气,有气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恶喜怒之情矣”(《杂言下》)。认为“孟子称‘性善’,荀卿称‘性恶’,公孙子曰‘性无善恶’,掦雄曰‘人之性善恶浑’”都不合理,肯定刘向“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之说。强调性与情是相统一的,“好恶者,性之取舍也,实见于外,故谓之情尔,必本乎性矣”(同上),“凡情、意、心、志者,皆性动之别名也”(同上)。反对“性善情恶”等割裂性情的错误说法。

作者简介

荀悦是东汉末期的著名史学家、政论家和思想家,他的主要成就是编纂了《汉纪》。

荀悦(148-209年),字仲豫,出生于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他是名士荀淑的孙子,司空荀爽的侄子,其父为荀俭。在汉灵帝时期,因为不满宦官专权,荀悦选择隐居不仕。直到汉献帝时期,他被曹操征召,担任黄门侍郎,后来累迁至秘书监、侍中等职。

值得一提的是,荀悦自幼聪慧好学,因家境贫寒而无法拥有丰富的书籍,但他每到一处,遇书即读,过目不忘。十二岁时,他已能解说《春秋》,并显示出对著述的浓厚兴趣。他的代表作《汉纪》是根据汉献帝的命令,采用编年体改写《汉书》,以简化其繁琐的内容。《汉纪》共30篇,以其文辞简练、叙事详实、辩论优美而受到时人的赞誉。

此外,在文化史上,荀悦与他的从弟荀彧以及少府孔融一同侍讲于献帝宫中,他们经常进行学术讨论,对当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荀悦的一生虽然历经动荡,但他的学术成就和对历史的贡献使他成为东汉末年不可忽视的文化人物。

目录


政体第一
时事第二
俗嫌第三
杂言上第四
杂言下第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