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杨朔著。发表于《解放日报》1943年6月20日,收于《杨朔散文选》。当时,日寇正对我解放区、八路军实行“三光”政策,大搞铁壁合围。这篇报导通过包头附近一班骑兵的一段惊险的经历,歌颂了人民军队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骑兵班在雁门关突然被敌人切断在公路边上,与大队失去联系。他们“东冲西撞,想再赶上大队”,但敌人正开展秋季“扫荡”。被困在合击圈内的骑兵们不断被敌人追击。他们在班长带领下,团结一致,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周旋,终于转到外线,无意中接近敌人老巢包头城下。骑兵们巧妙地作火力侦察,敌人以为八路军主力来攻城,于是调回部队,停止“扫荡”,使骑兵们平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大队”。作品取材于真实的、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写得朴实、生动、自然,是作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杨朔是一位中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和散文家,他的作品以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劳动者为主基调。
杨朔,原名杨毓晋,字莹叔,1913年出生于山东蓬莱。他的父亲杨清泉是清末的秀才,而他的胞弟是杨玉玮。杨朔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作品中,这些作品以其细腻和平实的风格被誉为“诗化散文”。他的散文常常从小事入手,用简洁的笔触描绘事物,如在《茶花赋》中对云南春天的描写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杨朔的一生与中国的现代历史紧密相连。1937年,他开始发表作品,1939年参加了八路军并从事文艺工作。后来,他前往延安中央,并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时期,他创作了优秀的长篇小说。
此外,杨朔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他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怀和赞美。他的创作精神和文学成就至今仍然被人们所铭记和推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