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孔义-高攀龙

作品简介

十二卷。明高攀龙撰。此书斟酌《左传》、《公羊》、《穀梁》、《胡传》之说,无所考证,亦无所穿凿。主张以经解经,凡经无而传有者不敢信,传无而经有者不敢疑。如隐七年“滕侯卒”,《公羊》以不名为微国,《穀梁》以不名为狄道,《左传》以不名为未同盟,而高氏则引程颐说,以不名为史阙文。再如桓公三年“春,正月”,即《穀梁》所谓“桓无王”,后世诸儒多于此发义,而高氏则云“阙疑”。其书名曰“孔义”,即在于明孔子之义而非诸儒之臆说。其释文虽不出前人窠臼,但简要明白。如隐元年春王正月,先儒释此多破碎繁芜,往往动辄数百上千言,而高氏只云“春,周王之春也;称王正月,大一统也,夏时之十一月也;不书即位,摄也。”杂采《左传》、《公羊》之说而不取《胡传》“夏时冠周月”之说,其间亦无考证。清俞汝言撰《春秋平义》多采此书之说。现存明崇祯十三年刻本。

作者简介

高攀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以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实学思想而闻名。

高攀龙(1562年-1626年),字云从,又字存之,别号景逸,谥号“忠宪”,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他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因弹劾首辅王锡爵而被贬谪为揭阳典史,不久后归里。高攀龙以亲丧之名,不再复出仕途,而是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他的学术思想主张经世致用,强调实践与实用,反对空谈心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为了纪念高攀龙,后人建立了高攀龙纪念馆,馆内采用泥塑、烙画、扬州漆刻贴金、东阳木雕等多种传统工艺作为展示手段,既增加了纪念馆的观赏性,又丰富了展馆的文化内涵。纪念馆展现了高攀龙的一生及其思想,特别是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对实学的倡导。

总的来说,高攀龙的生平和思想对于研究明代的政治、文化和哲学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目录

提要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