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十卷。元赵汸撰。赵汸尊其师黄泽之说,《春秋》以《左传》为主,注则宗杜预。《左传》有所不及者,以《公》、《穀》二传通之;杜所不及者,以陈傅良《左传章旨》通之。此书即是采陈傅良之说以补杜氏《集解》之未及。赵氏认为,杜预偏于《左传》,陈傅良则偏于《穀梁》,如果用陈氏之长以补杜氏之短,用《公》、《穀》之是以救《左传》之非,则双方皆可得笔削义例。触类旁通,传注得失、辨释悉当。不但有补于杜注,有功于《左传》,即孔子不言之旨,亦灼然可见。其《自序》云:“《左氏》于二百四十二年事变略具始终,而赴告之情,策书之体亦一二有见焉,则其事与文庶乎有考矣。其失在不知以笔削见义。《公羊》、《穀梁》以书不书发人,不可谓无所受者,然不知其文则史也。夫得其事究其文而义有不通者有之,未有不得其事不究其文而能通其义者。故三传得失虽殊,而学《春秋》者必自《左传》始。”赵汸因其师黄泽《春秋》有鲁史书法,有圣人书法,必先考史法而后圣人之法可求,若基本原脉络,则尽在《左传》”之教,乃取《左传注》诸书读之,“数年然后知鲁史旧章犹赖《左氏》存其梗概。……又十余年,又知三传而后,说《春秋》惟杜元凯、陈君举为有据依。”此书与其《集传》,在宋元皆为用力较勤之作。现存元至正二十年刻、明弘治六年重修本、明初刻本、明正德汪克锡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玉玲珑阁丛刻本。
作者简介
元代赵汸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周易》和《春秋》的研究上。
赵汸(1319—1369),字子常,是元朝后期至明朝初期的著名理学家,他的籍贯是休宁(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他是九江黄泽的弟子,深入研究了六十四卦的大义和《春秋》之学。后来又跟随临川虞集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吴澄的学说。晚年时,赵汸选择隐居在东山,专注于读书和著述。
赵汸的学术贡献不仅限于他的教学和思想,还包括他的著作。他著有《东山存稿》七卷、《周易文诠》四卷等作品,这些著作都被收录在《四库总目》中。除此之外,他还著有《师说》、《左氏补注》、《春秋集传属辞》等,这些作品也都流传于世。
总的来说,赵汸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也影响了后世,被尊称为“东山先生”。
目录
提要
原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