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十二卷。明陈建撰。其学以朱学为宗,反对王守仁的心学。主要着作有《皇明后信录》、《经世宏词》、《陈氏文献录》、《西涯乐府通考》等。当时王守仁心学盛行。他“忧学脉日紊”,乃取《朱子年谱》、《行状》、《文集》、《语类》及朱熹与陆九渊兄弟往来信札,逐年编辑,并对以往《朱陆编年》二编进行修改,稿本修改六七次。终于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成书,题名《学蔀通辨》。全书分为《前编》、《后编》、《续编》和《终编》,每编又自分上中下。他在此书的《总序》中认为,自陆九渊以来,引释入儒,阳儒阴释之风很盛,到王守仁师徒更是推波助澜,加之王守仁等人造作朱熹“早异晚同”说,致使儒学正宗的朱学受到佛学“异说”的遮蔽,而失其正。造成“儒佛混淆”,“朱陆莫辨”的学术“蔀障”。故他愤然究心通辨,要专明一实,以扶三蔀。此书的《前编》辨驳朱、陆“早异晚同”说,以明朱、陆“早同晚异”之实。他认为,朱子早年尝出入禅学,与陆九渊是未会而同,故朱、陆之学早年并非异而是同。朱子中年时方认识陆九渊,其学说多去短集长,疑信参半。朱、陆晚年相互指斥,“冰炭之甚”,陆九渊卒后朱熹“排之尤明”。《后编》批评陆、王心学“阳儒阴释”。他站在朱学的立场,批评陆、王心学为“佛禅”、为“援儒入佛”、“借儒以掩佛”、“阳儒阴释”。指出陆九渊的“宇宙无穷之说”、“吾心宇宙之说”与佛教禅宗的“佛性”、“法界十方世界”一样,“一言而该禅学之全”。他还认为,明初的陈献章发扬了陆九渊的“宇宙之旨”,把佛禅的“作弄精神”推向极端。《续编》论佛学近似惑人之实。《终编》讲圣贤正学不可妄议。在王学盛行时,陈建撰此书对它进行批评,其思想颇有影响。有《西京清麓丛书读编》本,《聚德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作者简介
陈建是明代中叶广东著名的史学家、理学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皇明通纪》**等。
陈建(1497—1567),字廷肇,号清澜,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东莞县(今属广东东莞市)。他在23岁时补为弟子员,并在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人。之后两次会试皆中副榜,后选授福建侯官县教谕,时年36岁。在任期间,他与督学潘潢讨论朱熹和陆九渊的学问。
陈建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对史学的贡献上。他的《皇明通纪》是明朝嘉靖时代的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明代通史著作。这部书的特点是思想性强,主线明确;叙事生动,对话相对较多,可读性强;评说恰如其分。因此,它成为了中国史学的名著之一,受到《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的大力推荐。该书原版第一次标点整理出版,对当世及后世都有相当的影响。
此外,陈建的学术影响不仅限于他的作品本身,还在于他对当时政治、社会等因素的综合考量,这使得他的史籍背后的异质性与复杂性得以显现。《皇明通纪》不仅比较真实地展示了明朝政治演变的轨迹,还能引导读者关注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
目录
序
学蔀通辨提纲
学蔀通辨卷之一
学蔀通辨卷之二
学蔀通辨卷之三
学蔀通辨卷之四
学蔀通辨卷之五
学蔀通辨卷之六
学蔀通辨卷之七
学蔀通辨卷之八
学蔀通辨卷之九
学蔀通辨卷之十
学蔀通辨卷之十一
学蔀通辨卷之十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