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讲述的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迹的法宝。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一部专著,大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韬晦书》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韬晦术因此有了“阴谋”的嫌疑。鉴此,杨慎生前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就不难理解了。
作者简介
明代杨慎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官员,有“明代三才子之首”的美誉。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他是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并曾任翰林院修撰。他广泛涉猎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等文体,主要作品包括《升庵集》。
杨慎在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贬谪至云南永昌卫,此后虽然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最终仍逝世于永昌卫。他的一生经历了从京城的翰林院修撰到边疆戍卒的巨大转变,但他始终未放弃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他的诗歌风格“浓丽婉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杨慎还被誉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谱写者,在流放期间,他不仅自己继续研究学术,而且还教授村童,传承知识与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杨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学问和才华在当时受到极高的评价,其遭遇也反映了明朝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性。尽管他在政治上未能尽展宏图,但在文学和学术上的成就使他成为明代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
目录
隐晦卷一
处晦卷二
养晦卷三
谋晦卷四
诈晦卷五
避晦卷六
心晦卷七
用晦卷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