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近指-孙奇逢

作品简介

明清之际孙奇逢著。二十卷。其中《大学》一卷、《中庸》二卷、《论语》十二卷、《孟子》五卷。《自序》言尊刘因《四书精要》和鹿善继《四书说约》。“吾四十年领其教旨,亦尝窃以教我子弟”。后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七十六岁时将讲稿编成此书。“圣贤立训无非修己治人亲师取友理财折狱用贤远奸郊天事神明理适用,总之皆学也,故两论遂章皆点学字,学庸两孟以学字统括之,此近指一编之义”(《凡例》)。《四库全书总目》说:“是编于四子之书,挈其要领,统论大指,间以先儒之说以证异同。”“奇逢之学,兼采朱陆”。以心学观点解释《论语》,说“仲尼之道”,虽犹天而“可阶而升”,“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心、理自同,亦吾之心而已。心以天地万物为体,操功却在日用饮食之间”(《自序》)。强调圣贤“生知之人,亦不废学”。其解“仁”为“人心,心不违仁,心才得正”。又说:“仁者原与天地万物相流通,而礼则灿然秩叙流动充满于天高地下之间,盖仁不可见,而可见者礼也。”“礼与仁非二物也,克与复非两功也,欲尽礼还而仁即在,故一日克复而天下归仁。”《四库全书》有辑录。

作者简介

孙奇逢(1584年—1675年),字启泰,号钟元,世称夏峰先生。直隶保定府容城县北城人(今河北省容城县)。明末清初理学大家,与黄宗羲、李颙齐名,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晚年讲学于河南辉县夏峰村20余年,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中举人,后父母双亡,又逢国运多舛,遂无心入仕,而以教书自奉;明崇祯九年(1636年),征召为国子监司业,未赴;明亡后,因一度避入易州五公山,故学者又称其为“五公先生”。顺治七年(1650年)南下河南苏门山,工部侍郎郎廷佐、巡抚张自德等皆赠田遣使问候不止。此后屡拒征召,以“围城之中岂有完卵”之意终身不仕清廷,隐居夏峰。康熙十四年(1675年),卒,享年九十二岁,葬于容城南十里之南庄村。著有《读易大旨》五卷、《四书近指》二十卷、《圣学录》、《圣学启关臆说》、《洛学编》、《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目录

提要
四书近指原序
凡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