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焚书-李贽

作品简介

明李贽撰。五卷。贽有《焚书》已著录。此书本当为李贽晚年之作,但他因有“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等反封建反儒学的言论,被封建统治者“严拿治罪”,死于狱中。作者死后,其书真赝并传。新安汪本钶从贽十年,辑其遗文,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刊行,是为信本,约十万二千字。卷首有其友人焦竑、门人汪本钶等三人序。是本当为李贽晚年之作,继续保持其反封建伪道学之锋芒。包括书信、序、论、杂著、史论、诗歌等。 书中抨击孔孟与理学家,讽刺长期以来的尊孔论多出 于盲从,有如“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激烈批评儒家经典及伪道学,认为“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并表示:“我可杀不可去,我头可断而我身不可辱。”初刻于明万历年间,中华书局1961年有点校本,1974年又有与《焚书》合刊本。

作者简介

李贽,原名李载贽,号卓吾、笃吾、温陵居士等,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禅学家,生于嘉靖六年(1527年),逝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他是明末时期一位极具个性和反传统精神的人物,对儒家正统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和挑战。

李贽的思想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框架,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童心说”,认为人应保持未受世俗污染的本真之心。他的主要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这些作品中,他批判程朱理学的束缚,倡导男女平等,重视商业活动的价值,展现出较为明显的异端思想倾向。

李贽的思想和言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一方面受到部分进步知识分子的欢迎,另一方面也遭到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最终,因言论触怒当权者,李贽被捕入狱,并在狱中自刎而死,结束了其充满争议的一生。李贽的思想对后世,尤其是清代的启蒙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卷一·书汇
卷二·序汇
卷三·读史汇
卷四·杂著汇
卷五·诗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