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集注考证-金履祥

作品简介

宋金履祥撰。凡17卷。包括《论语集注考证》10卷,《孟子集注考证》7卷。金履祥事详见《大学疏义》条。本书是论孟章句集注之疏,因为前已有赵顺孙《四书纂疏》(《提要》中已著录),避而改题《考证》。朱熹《四书集注》注重发挥义理,而疏于名物训诂;又立言简奥,词约意广,故读者难以领会其精义。金氏此书,于人物事迹、名物典故考证甚详。又宋、元诸儒注《四书》大多不详及地理,金氏独于此有功。清阎百诗著《四书释地》,引此书十余条,甚为推崇。履祥于《四书》文义详明者不复赘言,但仿《经典释文》之例,摘其疑难者疏之。朱子持论有未定抵牾者,履祥皆折衷归一。对集注中的错误,金氏有所订正,但有的集注不误,如公刘为后稷之曾孙条,金氏定为误,此其暇疵。论孟集注考证合刻,为十七卷,卷首有许谦序,后有吕迟跋。传世版本有《率祖堂丛书》本、《金华丛书》本,浙江馆等有藏。

作者简介

金履祥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对当时和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金履祥(1232年—1303年),字吉父,号次农,自号桐阳叔子,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桐山后金村)人。他是浙东学派、金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并被尊称为“北山四先生”之一。金履祥原姓刘,但因避讳吴越王钱镠而改姓金。

金履祥年轻时广泛学习各类书籍,成年后专注于儒学,尤其是朱熹的学说。他曾在宋朝咸淳七年(1271年)襄樊之围时提出由海道攻燕的策略,这一策略未被采纳,但其详细考量了地方和洋面情况,后来与元朝海运路线相符。宋亡后,金履祥隐居于金华山中,并在晚年移居仁山下,建立书堂,培养了一批学者,因此被称为“仁山先生”。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大学疏义》、《论语集注考证》和《通鉴前编》等。

此外,金履祥在诗词创作方面也有所成就,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感受和思考。

目录

提要
论语集注考证原序
论语集注考证卷一前
论语集注考证卷一
论语集注考证卷二
论语集注考证卷三
论语集注考证卷四
论语集注考证卷五
论语集注考证卷六
论语集注考证卷七
论语集注考证卷八
论语集注考证卷九
论语集注考证卷十
孟子集注考证卷一前
孟子集注考证卷一
孟子集注考证卷二
孟子集注考证卷三
孟子集注考证卷四
孟子集注考证卷五
孟子集注考证卷六
孟子集注考证卷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