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儒-胡适

作品简介

胡适著。写于1934年3—5月。发表于1934年12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卷第3期。共分六节。指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他们的衣服是殷服,他们的宗教是殷礼,他们的人生观是亡国遗民的柔逊的人生观。认为儒的生活是以治丧相礼为职业。指出孔子的伟大贡献在于把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仁以为己任”的儒;并把柔逊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并具体论述了“孔子的伟大贡献正在这种博大的‘择善’的新精神”,“没有那狭义的领域观念”,“他的眼光注视在那整个的人群”。指出“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这样平等的教育观必定是很震动社会的一个革命学说”。“因为孔子深信教育可以摧破一切阶级的领域,所以他终身‘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还指出孔子提倡的是那“刚毅勇敢、担负得起天下重任的人格”,“孔子自己的人格就是这种弘毅的人格”。又说,孔子并没有抹杀“谦卑的态度”、“虚心的气象”。“柔逊的处世方法”,这几百年的“儒者遗风”,“不过不承认这一套是最后的境界,也不觉得这是唯一的境界罢了”。“在那个标举‘成人’、‘成仁’为理想境界的新学风里,柔逊谦卑不过是其一端而已”。在孔、老关系上,认为“孔子和老子本是一家”,“老子代表儒的正统,而孔子早已超过了那正统的儒。”“老子仍旧代表那随顺取容的亡国遗民的心理,孔子早已怀抱着‘天下宗予’的东周建国的大雄心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乃是千百年的世故的结晶……孔子……的性情人格不容许他走这条极端的路,所以他渐渐地回到他所谓‘中庸’的路上去,要从刚毅进取的方面造成一种能负荷全人类担子的人格。”后收入《胡适论学近著》。

作者简介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祖籍安徽绩溪。

胡适早年接受传统教育,后赴美留学,于1910年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深受实用主义哲学影响。1917年回国后,他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与并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在这场文化革新运动中,胡适以其倡导的“白话文运动”而广为人知,力主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文学创作与日常交流的工具,这一主张对近代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胡适在学术研究方面亦有卓越贡献。1919年,他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这部著作开创了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先河。他还编著了中国首部白话诗集《尝试集》(1920年),积极推动新诗创作。此外,胡适还参与创办或编辑多份重要刊物,如《新青年》、《国学季刊》、《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通过这些平台发表大量文章,传播新思潮,对社会改革与学术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在公共事务方面,胡适多次担任重要职务。他曾任全国财政委员会委员、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1938年至1942年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全权大使,参与国际事务。1945年,胡适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了旧金山会议,参与联合国宪章的制定工作。1946年至1948年,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胡适离开大陆前往美国,后于1952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科学文化史编辑委员会委员,并应台湾当局邀请回台讲学。1957年起,胡适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直至去世。

胡适一生著述丰富,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其学术成就和思想影响力使他被誉为“大师”。他的思想主张体现了对民主、科学、理性精神的坚守,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深刻思考。胡适于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其学术遗产和文化影响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目录

自序
说儒
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
校勘学方法论
论《牟子理惑论》
陶弘景的《真治》考
《四十二章经》考
椤伽宗考
《椤伽师资记》序
《神会和尚遗集》序
《坛经》考之一
《坛经》考之二
南游杂忆
平绥路旅行小记
附录一:周东封与殷遗民(傅斯年)
附录二:毛西河论三年之丧为殷制
附录四:原儒(章太炎)
附录五:驳胡适之《说儒》(钱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