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二篇,春秋后期名家重要著作,邓析著。邓析的著述在汉以前流传情况不详。至西汉末刘向校书,“以相校除复重,为二篇”,其篇目为“无厚”、“转辞”。《汉书·艺文志》“名家”著录:“邓析二篇。”后隋唐史志俱录。然原书内容在汉以后渐散佚,仅存篇名。一般认为今本《邓析子》内容为隋唐之际人所伪撰。因今本不可据,故《邓析子》之学说,只能就汉以前其它书籍征引论述之言讨论。刘向云其书“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所谓“两可”,《吕氏春秋·离谓》记有邓析“两可之说”故事:言一物仅有一买方和一卖方,双方都急于成交。因买方急于买,卖方可以要高价而不急;买方也可因卖方急于卖,自己可以压价而不急。此两可之例是对矛盾的双方俱急这一角度开始分析,而得出俱可不急的结论,于是论题便显示为双方又急又不急。“是有(又)不是,可有(又)不可,是名两可”(鲁胜《墨辩注叙》)。书中另一重要内容为讨论“无厚”,“其论‘无厚’者,言之异同,与公孙龙同类”(刘向《校上邓析子叙》)。邓析此论的具体情况不见史载。但书中所提出的“无厚”命题,至战国时则成名辩学派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涉及哲学上“名”与“形”、“无穷大”与“无穷小”等关系。荀子说邓析“好治怪说,玩琦辞”,所指出的一些与邓析相关的论题,如“山渊平,天地比”之类,由于已为惠施等辩者所展开讨论,故其出自《邓析子》原书中的部分已难确认了。
作者简介
邓析是春秋末期郑国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主张“事断于法”,反对传统的“礼治”。邓析的思想和行为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生平和事迹在历史记载中并不详尽,但他对法治思想的倡导在中国法律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从邓析的生平来看,他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作为郑国的大夫,邓析与子产同时期,在郑国政坛上是一位活跃的人物。邓析的政治立场明确,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普遍接受的“礼治”,即通过礼仪和传统习俗来治理国家的方法。相反,他提出了“事断于法”的观点,主张通过明确的法律来裁决事务,这一思想在当时是颇具前瞻性的。
从法治思想的角度来看,邓析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不仅是“名辨之学”的倡始人,还亲自参与了刑法的私造工作,这些刑法后来被国家采纳并实施。这一举措在当时是对传统礼治的一大挑战,也是中国法治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邓析认为,只有通过法律来确定是非曲直,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和秩序。这种思想对于后来的法家学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然而,邓析的法治思想并非没有争议。荀子在其著作《荀子·非十二子》中对邓析的评价颇为负面,认为他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过于讲究逻辑辩论,而忽视了实际的效用和道德价值。这一评价反映了当时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尽管如此,邓析的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尤其是在法治建设方面。
总的来说,邓析作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生平和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法治思想发展的重要一环。他反对传统的“礼治”,主张“事断于法”,并通过私造刑法的方式尝试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虽然邓析的一生最终以悲剧告终,但他对法治的追求和倡导,无疑为中国法制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目录
无厚篇
转辞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