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是战国时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所撰著的一部哲学著作。又名《守白论》。《汉书·艺文志》著录14篇,后多散佚。今仅存《迹府》、《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名实》等6篇。其首篇《迹府》是后人辑录公孙龙事迹而成的传记,其余5篇均为探讨哲学和逻辑学问题的著作:《指物论》论述“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提出共相并非具体事物,但可概括许多特殊事物的观点;《白马论》论证白马非马、白马非白,严格区别事物的差别性;《坚白论》强调坚、白同时分离,可以独立自藏;《名实论》要求名实相符,强调概念的明确性固定性,强调立辞不得自相矛盾。这些,对我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一定贡献,但其诡辩和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却不可取。该书持论诡诙,辩说奇特,是研究公孙龙名辩思想的可靠资料,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自唐以来,注释本书者甚多,以宋谢希深《公孙龙子注》较为有名。另有近人陈柱《公孙龙子集解》、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庞朴《公孙龙子译注》等注释本。
作者简介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哲学家,属名家学派,以善于辩论和逻辑分析著称。公孙龙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深刻的见解,还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湛的辩论技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是具体分析:
生平背景与身份定位
出生时间地点:公孙龙出生于公元前325年,逝世于前250年。他出生于赵国邯郸(今属河北)。
所属学派:公孙龙属于名家学派,名家学派在战国中后期显赫一时,主张“正名实”的思想,即通过正确的名称来反映事物的真实属性。
社会角色:公孙龙曾是平原君的门客,这一身份使他有机会参与当时的政治活动和学术讨论。
哲学思想与贡献
“离坚白”学说:公孙龙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著名的“离坚白”学说,主张将物质的坚硬、白色等属性分开来认识,强调了概念分析的重要性。
反对兼并战争:公孙龙不仅在哲学上有建树,他还积极参与政治,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曾批评赵国攻击齐国的行为。
逻辑学奠基人:公孙龙被誉为中国逻辑学的真正奠基人,他的思想和方法对后来的逻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辩论才能与智慧展示
善辩的特点:公孙龙擅长辩论,他的辩论风格以语言逻辑和分析见长,因此也被称为“辩者”。
思维规律探寻:公孙龙在探寻思维规律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他的辩论往往能够揭示出问题的本质。
影响与交往:公孙龙的智慧和影响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与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如平原君、秦王等都有交往。
历史地位与评价
名家学派的代表:公孙龙作为名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文化遗产:公孙龙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说被后人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学术贡献:公孙龙的学术贡献不仅限于名家学派内部,他的逻辑学思想和辩论技巧对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和逻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阐述的基本内容外,以下还有几点补充信息:
公孙龙的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哲学思想的活跃和多元,他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论技巧在当时具有开创性。
公孙龙的“离坚白”学说不仅是哲学上的探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名实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公孙龙的生平和思想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哲学、逻辑学以及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公孙龙的辩论艺术和逻辑思维对于今天的逻辑学教育和辩论训练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公孙龙的事迹和学说在后世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公孙龙不仅是战国时期名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逻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学思想、辩论技巧和对逻辑思维的贡献,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孙龙的生平和成就,不仅在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目录
迹府第一
白马论第二
指物论第三
通辩论第四
坚白论第五
名实论第六
译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