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剑记-苏曼殊

作品简介

短篇小说。苏曼殊著。载1915年8月《甲寅杂志》第一卷第八期。作于1915年。叙宣统末年志士独孤粲的爱情悲剧。广东没落富家子弟独孤粲,为人孤洁耿介,因得罪权势而潜逃深山村中,遇村姑刘阿兰,两相爱慕而成婚。三年后,兵乱荒村,独孤粲携阿兰与其妹阿蕙逃奔香港谋生。途中,他目睹暴兵残酷洗劫村落的惨象,救出濒死于枪火中的农民周阿大,又搭救因不堪后母虐待想投海的孤女媚娘。在流离失所中,阿兰两次被逼婚出走,终于暴卒异乡。阿蕙被迫嫁于先亡人,成了活寡。独孤粲在悲愤之下,仗剑远游,为友复仇,为民除害。最后,他焚烧宝剑,与周阿大浪迹四方,不知所终。作品反映了清末社会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表现了人民的善良、侠义的品质。小说把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置于社会悲剧之中,主题深刻。惟情节枝蔓过多,结尾的安排使作品的基调更趋于感伤。

作者简介

苏曼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中国近代作家、诗人及翻译家,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具体介绍如下:

个人背景:苏曼殊原名苏戬,字子谷,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他于1884年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早年在日本长大,后回到中国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
教育经历:苏曼殊曾跟从西班牙牧师罗弼•庄湘博士学习英文,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
文学成就:苏曼殊在文学上有着丰富的成就,他的诗歌风格清艳明秀,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作品。他的翻译作品包括《赞大海》、《去国行》和《哀希腊》等,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
艺术贡献:除了文学创作,苏曼殊还是一位画家,他的画作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和画作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性特点:苏曼殊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哲理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他的诗歌、小说和画作都充满了个性和革新精神。
社会评价:苏曼殊的生平和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不同的人对他的诗歌风格、小说主题和画作特色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他的一些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综上所述,苏曼殊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还在艺术领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他的生平和作品至今仍被人们所铭记和研究,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