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社会小说,二章,未完。苏曼殊著。载1914年5月《民国杂志》第一卷第一期。小说写清朝末年“天下大乱”,燕影生辞去高等学校之职,“仓皇归省”。在舟中见一卜者,四目相接,“似欲有言而弗言”。归家后一日,燕影生外出游山,不觉至一僻壤之处,水光山色,疑为仙境。“隐约中,见高柳之下,有老人踞石行渔,神采英毅”。老者邀燕影生同归居处,且曰,此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往来唯农夫田老。老者家中,悬剑一柄,与燕影生交谈,“均剑术家言”。 日暮, 老者女儿以小舟送生归家,两人不觉互生爱慕之意。明日,燕影生复访老者。老者又向其“言剑法”,燕影生跪求受业。从此,就在老者处习练剑术。一日,老人之弟来,原是先前舟中所遇“卜者”。“卜者”出示燕影生小照一张,言此为早年一女郎所贻,女郎且曾言“此妾生生世世感戴弗忘之人”。“卜者”又言,今此女郎情愫已达君前,故小照可归还本人了。燕影生叹道,此女郎流离失所,今既无恙,我也就放心了。继而谈到历史上惩治无道,重建治平之世的人物和“为人排难解纷”的“任侠之流”……全文虽然只是小说的开端,但仍可看出作者对“乱兵攒刀蹀躞”的动乱世道的强烈不满和忧虑,对未受战乱骚扰的和平之乡充满憧憬,对于持剑行侠,匡救生民的豪迈举动深表钦慕。同时,小说也与作者其他几篇小说相似,有一条爱情的线索。
作者简介
苏曼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中国近代作家、诗人及翻译家,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具体介绍如下:
个人背景:苏曼殊原名苏戬,字子谷,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他于1884年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早年在日本长大,后回到中国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
教育经历:苏曼殊曾跟从西班牙牧师罗弼•庄湘博士学习英文,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
文学成就:苏曼殊在文学上有着丰富的成就,他的诗歌风格清艳明秀,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作品。他的翻译作品包括《赞大海》、《去国行》和《哀希腊》等,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
艺术贡献:除了文学创作,苏曼殊还是一位画家,他的画作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和画作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性特点:苏曼殊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哲理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他的诗歌、小说和画作都充满了个性和革新精神。
社会评价:苏曼殊的生平和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不同的人对他的诗歌风格、小说主题和画作特色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他的一些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综上所述,苏曼殊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还在艺术领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他的生平和作品至今仍被人们所铭记和研究,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