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鲁迅

作品简介

鲁迅著。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篇首“识”介绍日记来源和写作目的。正文由十三则没有日月的日记组成。它借一个受迫害的精神病患者的自白,描述了狂人由觉醒到反抗的过程。先写狂人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历史的研究,认识到所谓“仁义道德”就是吃人,家中大哥是吃人者,于是决定向他“劝转”,结果反被诬为“疯子”,遭到更严重的迫害。最后,狂人通过自我解剖,发出“救救孩子”的战斗呐喊。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吃人和被吃的两个集团的对立:一面是赵贵翁、古久先生和大哥等吃人的封建统治者,一面是佃户、徐锡林、狂人等被吃的受压迫者。它塑造了一个在“五四”前夜觉醒了的反封建战士的狂人形象。作品深刻地“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端”,表达了作者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对于唤醒当时人们思想觉醒,推动人们投身于反封建革命斗争,曾发生过巨大作用。格式新颖,艺术构思精巧,对新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来又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和民主战士。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并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接受旧式私塾教育,后因家庭经济困境,不得不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但他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功获得了公费赴日本留学的机会,先是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后转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最终因为深刻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的灵魂,转向文艺创作和思想启蒙工作。

1918年,鲁迅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包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小说集,以及大量尖锐深刻的杂文,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唤醒民众的思想觉醒,并倡导了新文化运动的诸多理念。

鲁迅除了文学创作外,还在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文字风格犀利,批判力度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革新,被誉为“民族魂”。

在国际上,鲁迅的作品和思想也在韩国、日本等地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研究和敬仰。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鲁迅,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