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扬雄

作品简介

儒学类著作。亦称《扬子法言》西汉扬雄撰。十三卷。《汉书·扬雄传赞》云:雄“好古而乐道,其志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故作《法言》。”《法言》摹拟《论语》,分为《学行》、《吾子》、《修身》、《问道》、《问神》等十三目,书末有《法言序》。全书内容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中心。认为“说天者莫辨乎《易》,说事者莫辨乎《书》,说体者莫辨乎《礼》,说志者莫辨乎《诗》,说理者莫辨乎《春秋》”(《法言·寡见》)。主张“书非经,非书也;言非经,非言也;言书不经,多多赘矣”(《法言·问神》)。提出“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槌提(排斥)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法言·问道》)。该书通行本有晋李轨注和北宋司马光集注本二种。《四库全书》收录。

作者简介

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汉族,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辞赋家及思想家。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

扬雄年轻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虽有些口吃,但擅长辞赋,早期作品受司马相如影响较大。后来,扬雄对其早期崇尚的辞赋风格有所转变,更加注重内在思想表达。他的著作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太玄》是一部模拟《周易》结构而创作的哲学著作,《法言》则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阐述,《方言》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方言学专著,《训纂》则是一本解释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

扬雄在汉成帝时期任职宫廷,创作了诸多讽喻时弊的赋,试图通过宏大的艺术形式对当时的统治者进行规劝。在王莽篡位时,扬雄一度遭遇困境,据传曾在天禄阁欲自杀,幸得他人解救。扬雄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辞赋作品和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成都地区,仍有纪念扬雄的遗迹,如子云亭等。

目录

法言序
学行卷第一
吾子卷第二
修身卷第三
问道卷第四
问神卷第五
问明卷第六
寡见卷第七
五百卷第八
先知卷第九
重黎卷第十
渊骞卷第十一
君子卷第十二
孝至卷第十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