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医论。元末明初王履撰。一卷。履字安道,昆山 (今属江苏)人。官泰府良医正。学医于朱丹溪,尽得其传。著有《标题原病式》、《百病钩玄》、《医韵统》,均不传。是书撰成于洪武元年(1368)。寓有对医学探本溯源、贯彻源流之义,故名。内有论著二十一篇,包括对《内经》、《伤寒论》等医著研究心得,对温病与伤寒辨析,对临床若干问题研讨及对李东垣学说探讨等。其中 “亢则害,承乃制论”,在《素问·六微旨大论》基础上,阐述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并依此原则广泛讨论病理与治则问题。“伤寒温病热病说” 中明确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对温病学发展有一定影响。提出中风有真中与类中之别,对后世研究中风病有所启迪。在“内伤余议”中,对李东垣学说提出不少商榷意见。为研究中医理论较有价值的参考书,亦是研究王履学术思想的现存唯一文献。版本以明初刊本为善。辑于《东垣十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丹溪全书》中。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正脉全书》,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勉学校刻单行本传世。清季温病学家吴鞠通等对履曾有评说。
作者简介
王履是元末明初的医学家、画家及诗文作家。王履,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约生于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卒年不详。他不仅在医学领域有所建树,还在文学和绘画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首先,从医学角度来看,王履作为元末明初的医学家,其具体的医学成就并未有详细的记载,但考虑到其时代背景,可以推测他在医学上的贡献可能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疾病防治有关。元末明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战乱频发,人民生活困苦,这可能导致了各种疾病的流行。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履作为一名医学家,很可能致力于研究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以减轻人们的病痛。
其次,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王履的画作《重为华山图》展现了其深厚的美学思想。他提出了“意溢乎形”的观点,主张绘画要“形神兼备”,即不仅要注重形象的真实再现,更要表达出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情感。这种美学观点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了艺术作品中精神性的重要性。
再者,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王履作为明初的诗文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体现了元末明初时期的文化特点。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开始逐渐摆脱宋词的影响,向更加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转变。王履的文学作品可能也反映了这一趋势,通过诗歌和散文等文学形式,表达了他对时代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展望。
最后,从个人生平的角度来看,王履的一生跨越了元末到明初这一动荡时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在医学、绘画、文学等领域有所成就,还曾在西安供职于秦府,这表明他在当时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然而,关于他的具体生平细节,历史记载较为匮乏,这增加了对他人生经历的神秘感。
总的来说,王履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历史人物,他在医学、绘画、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通过对他的作品和思想的分析,人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元末明初时期的文化特征,还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知识、艺术、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目录
医经溯洄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