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又称《医学一见能》。综合类著作。清唐宗海撰。四卷。宗海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已著录。简述临床各科证治,以冀读者“一见而能”,故名。成书于同治十二年 (1873) 。卷首论诊法,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及四诊; 卷一按人体部位如头骨、两耳、眼目、唇口等论述证治; 卷二论杂病证治,包括寒热、呕吐、咳嗽、喘齁、失血等; 卷三论妇人调经、安胎、保产,小儿外证、内证,外科疮证、刀伤跌打诸证治; 卷四附录救急之法,包括中菌毒、中煤烟毒、跌压猝死、梦魇猝死、汤火伤、自缢死等证治,并载清胸涤毒饮、清凉解热浆等验方。书中以歌诀形式提示概括,易于习诵,论述简明,切于实用。为医学入门书。有光绪十六年 (1890) 唐氏家藏版本 (附于《血证论》后),光绪二十四年石印本,一九二四年成都博文堂刻本。
作者简介
唐宗海(1846年-1897年),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是清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以及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的创始人之一。以下是对唐宗海的详细介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唐宗海出生于1846年,同治元年,自幼攻儒,于四川已有名气。
科举成就:光绪年间,唐宗海举为进士,显示了他在传统儒学方面的深厚造诣。
医学转向:中年之后,唐宗海转而研究医学,并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学术主张:他主张兼取众家之长,强调“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体现了其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态度。
晚年成就:唐宗海于1897年去世,享年52岁,但其学术成就和影响力延续至今。
学术贡献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唐宗海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血证沦》、《本草问答》等作品,这些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
《血证论》:《血证论》是唐宗海的主要代表著作之一,书中对血证的论治有独到之处,展现了他在中医血液病学领域的深刻见解。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另一代表作《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则进一步阐述了他试图将中西医学说进行整合的理念,这一理念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意义。
历史地位
中西医汇通派的奠基人:作为“中西医汇通派”的创始人之一,唐宗海在中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和实践对后来的中西医结合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医学界的重要人物:在中医学界,唐宗海被认为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的学术观点和医学实践为中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川乃至全国的医学影响:作为四川彭县人,唐宗海不仅在当地享有盛誉,其影响力也遍及全国,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术特点
兼收并蓄:唐宗海的学术特点是兼收并蓄,他不仅深入研究中医经典,也积极吸收西医的有益成分,力求在医学上实现中西合璧。
创新思维:他的创新思维体现在对传统中医理论的重新解读和实践中,不拘泥于旧有框架,勇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临床实践:唐宗海重视临床实践,他的许多理论都是在实际治疗中形成和完善的,这使得他的医学思想更加贴近实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社会评价
同行评价:同时代的医学家对唐宗海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他在医学上的造诣深厚,尤其是在中西医汇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后世影响:唐宗海的学术思想和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医学家都受到了他的启发,继续推动中西医的结合与发展。
综上所述,唐宗海不仅是四川彭县的一位杰出人物,更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医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创新精神和对中西医汇通的贡献,使他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唐宗海生平和学术贡献的了解,人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目录
序
凡例
原叙
卷首 诊法
卷一 证治
卷二 证治
卷三 证治
卷四 附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