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儒学类著作。东汉徐幹著。今本二卷,共二十篇。《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云六卷。陈振声《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并作二卷,与今本合。北宋曾巩在《校书序》中指出:“始见馆阁及世所有徐幹《中论》二十篇,以谓尽于此;及观《贞观政要》,怪太宗称尝见幹《中论·复三年丧篇》,而今书此篇缺;因考之《魏志》,见文帝称幹著《中论》二十余篇,于是知馆阁及世所有幹《中论》二十篇者非全书也。”书中提出:“大义为先,物名为后”的命题,反对当时“鄙儒”之“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中论·治学》)。故其内容主要是阐明儒家经义。魏文帝曹丕称其成一家之义,足传于后。有《四部丛刊》本、《双鉴楼》本及《四库全书》本。
作者简介
徐干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徐干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辞赋、散文等方面,其中以《中论》最为著名,该书全面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文章风貌。徐干的诗歌成就虽不高,但其五言诗在当时颇有影响力,如《室思》等作品情感真挚,语言浑朴。在辞赋方面,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橘赋》、《圆扇赋》等作品被曹丕评为“虽张衡、蔡邕不过也”,显示了他在辞赋创作上的高超技艺。
徐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中论》中。《中论》是一部伦理及政治的论集,遵奉儒家旨趣,同时受道家、法家影响。书中对时弊有所针砭,但作者持论中庸谨慎,不指斥时事,因此显得辞旨邈远,较少锋芒。徐干在《中论》中提出“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又提出“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反对当时舍本逐末形式主义的治学态度。他还强调谦虚能使人受益,博采众识的道理。
徐干一生勤奋好学,15岁前就能“诵文数十万言”,20岁前便“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他少年时正值汉灵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但他却专志于学,不耽世荣。曹操曾任他为司空军谋祭酒参军、五官将文学等职,但他以病辞官,过着贫寒清苦的生活,却从不悲愁。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瘟疫流行,徐干染疾而卒。
总的来说,徐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生平经历也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的人格魅力。
目录
序
簡介
漢無名氏徐幹《中論》序
宋曾鞏徐幹《中論》目録序
明杜思刻徐幹《中論》序
徐幹《中論》目錄
卷上
治學第一
法象第二
脩本第三
虚道第四
貴驗第五
貴言第六
藝紀第七
覈辯第八
智行第九
爵禄第十
卷下
考僞第十一
譴交第十二
暦數第十三
夭壽第十四
務本第十五
審大臣第十六
愼所從第十七
亡國第十八
賞罰第十九
民數第二十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