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邪论-法琳

作品简介

凡二卷。唐代法琳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书中评破道教之邪说。唐武德四年(621),太史令傅奕上书高祖,以为寺塔、僧尼多于国有害,列述十一条,极力排佛,主张废除佛教、沙门还俗。时法琳等奉敕辨破之,更著书反驳傅奕之邪说,揭示道教之说反于世有害。卷首冠有虞世南之襄阳法琳法师集序。

作者简介

法琳是唐代的一位著名僧人,生于572年,逝于640年,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俗姓陈。他自幼出家,不仅精通佛教,还广泛研究儒家和道家等百家之学,尤其在“三论”(指《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法琳年轻时游历各地,学习内外典籍,曾在隋仁寿元年(601年)前往隋朝都城大兴(今西安)学习。

在隋末唐初,法琳的行迹颇为曲折。义宁元年(617年),他一度离开僧侣生活,穿上道服居住在道馆,但因其深厚的学问和独特的见解,无论是在佛教还是道教圈子中都受到尊敬。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法琳于武德初年(约618年)再次回归佛教,住在京师的济法寺。当时,太史令傅奕上书请求废除佛教,法琳则撰写了《破邪论》进行反驳,有效地阻止了废佛之事。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法琳担任龙田寺的住持,并参与了佛经的翻译工作。

法琳的著作中,《破邪论》和《辨正论》最为知名,后者共有八卷,旨在辩驳当时社会上的反佛言论,巩固佛教的地位。他还因为这些辩论和著作,在佛教护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晚年,法琳因被控诽谤罪而被捕入狱,虽然通过上书自诉得以免罪,但在被流放的途中因病去世,享年69岁。

在文学方面,尽管《全唐诗》没有收录法琳的诗歌,但其他文献提及他有五首诗词传世,显示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一定成就。例如,有记录提到他的《青溪野老诗》和《辞诀友人诗》,体现了他的文学修养和情感世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