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经书,亦称《大戴礼》或《大戴记》。传西汉戴德编,85篇。今存39篇,订为13卷。德字延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后仓弟子,西汉今文礼“大戴学”的创始者。书本为秦汉以前儒家治《礼》所辑解释和补充经文的有关资料,初无定本,系在长期传习中逐渐定型,而附会为“大戴”之作。所收皆产生于公元之前,不少属于战国作品。 为研究上古社会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夏小正》为中国最古月令之作。孔子三朝记八篇和曾 子十篇之于儒学,《五帝德》、《帝系》之于古世系,《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投壶》、《公冠》之于古礼,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北周卢辩注为通行之注。版本以明袁耿翻韩本为佳,《四部丛刊》即影此本。日本有正德六年京师万屋喜兵卫本。注本以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可读。孙诒让《大戴礼记校补》、汪照《大戴礼记补注》等亦可参考。日人铃木隆一编有《大戴礼索引》。
作者简介
戴德是西汉时期的著名礼学家和学者。作为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戴公的22世孙,他在学术上有着显赫的背景。以下是具体分析:
生平简介
字号与籍贯:戴德,字延君,原籍梁地(郡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是汉代著名的礼学家。
学术地位:他被称为“大戴”,是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对《礼》有深入的研究。
官职与荣誉:在汉宣帝时期,戴德被任命为信都王刘嚣的太傅,并被立为博士,显示了他在当时的学术及政治地位。
学术贡献
创立“大戴学”:戴德是“大戴学”的创始人,这一学派在汉代礼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礼学研究:他的礼学研究深入且广泛,尤其擅长《礼》的解读和教学。
文献整理:戴德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的文献,为后世的礼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家族背景
出身显赫:作为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戴公的24世孙,戴德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家族。
家族影响:其家族背景对他的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影响,使他在继承和发展家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推动了汉代礼学的发展。
师承关系
师从后苍:戴德与其侄子戴圣一同师从后苍学习《礼》,这表明他在学术上有着良好的师承关系。
学术传承:通过师承后苍,戴德不仅深化了自己的礼学知识,也为后来的礼学传承奠定了基础。
政治生涯
担任太傅:在汉宣帝时期,戴德曾担任信都王刘嚣的太傅,这是对其学术成就的认可,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
立为博士:被立为博士,进一步证明了戴德在学术界的权威地位,以及他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
个人特质
学识渊博:戴德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对《礼》的精深研究而闻名于世。
教育贡献:作为一名学者,他在教育和传授知识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培养了许多学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此外,在了解了戴德的生平和贡献后,可以进一步探讨他的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例如,他的礼学观点如何影响了汉代乃至后世的儒家思想,以及他的教育方法有哪些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地方。同时,考虑到戴德的家族背景和个人成就,还可以研究家族传统如何在不同世代间传承和发展,以及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总之,戴德不仅是西汉时期一位杰出的礼学家和学者,还是一位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深远影响的历史学家。他的学术贡献、家族背景以及教育影响力,都是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学习的宝贵遗产。通过对戴德生平和贡献的了解,人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汉代文化和社会的复杂性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目录
主言第三十九
哀公问五义第四十
哀公问于孔子第四十一
礼三本第四十二
礼察第四十六
夏小正第四十七
保傅第四十八
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曾子本孝第五十
曾子立孝第五十一
曾子大孝第五十二
曾子事父母第五十三
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
曾子制言中第五十五
曾子制言下第五十六
曾子疾病第五十七
曾子天圆第五十八
武王践阼第五十九
卫将军文子第六十
五帝德第六十二
帝系第六十三
劝学第六十四
子张问入官第六十五
盛德第六十六
明堂第六十七
千乘第六十八
四代第六十九
虞戴德第七十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