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清·张倬撰。成书于1665年。全书3. 3万字。 书凡1卷。该书不以六经分篇, 而专以伤寒兼杂病立论。其将伤寒常见兼证 如中风、虚劳、中满肿胀、噎膈反胃、内伤、宿食、素患咳嗽、宿病咽干 闭塞、头风、心腹诸痛、亡血家、多汗家、积聚动气、疝证、淋浊、泻利、 胎产等, 分作17大类, 以问答形式, 而发明之。尤对各兼证之病因、病理、 证候、治法、鉴别等作了详尽阐释。案《伤寒论》所谓合病并病, 止言六 经兼证而不及杂病, 医家不明兼证之意, 往往脉证参差之际, 或顾此失彼, 或治此而妨彼, 为害颇深。张倬于此一一剖析, 使治病者, 不拘于一隅, 不惑于多岐, 亦可谓有功于伤寒矣。另书末所附十二经、奇经八脉、五运 六气、方宜诸源之论, 于伤寒学说研究亦具参考价值。本书不足之处在于 “其所用方药, 亦多偏僻, 恐难取正也” (汪琥语)。此书有清·金阊书业堂 刻本、《四库全书》本, 《伤寒大成五种》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及《张 氏医通》诸种本。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有清·康熙六年丁 未(1667) 金阊书业堂刻本;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藏有 清·康熙间刻本; 北京图书馆藏有《四库全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版本。
作者简介
张倬是清代的医学家,以其对中医伤寒学的贡献而闻名。张倬,字飞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是名医张璐的次子。他自幼受到家庭医学氛围的熏陶,继承了父亲的医学事业,并在医学领域有所建树。张倬的主要著作是《伤寒兼证析义》,该书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刊印,是一部深入探讨伤寒病及其兼证治疗的重要医学典籍。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张倬及其著作进行详细分析:
医学背景与学术贡献
家学渊源:张倬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父张璐是当时著名的医学家,这为他后来的医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倬不仅继承了家族的医学传统,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发展。
学术创新:在《伤寒兼证析义》中,张倬不仅深入分析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还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伤寒病的多种兼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讨论,体现了其深厚的医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伤寒兼证析义》的内容与特色
内容概述:《伤寒兼证析义》全书共分为问答形式,详细阐析了中风、虚劳、胀满、噎膈等17种杂病兼伤寒证治,并论述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主病、五运六气、五方地域方宜等内容。书中所论深得仲景要旨而不囿于一证一方,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医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特色分析:张倬在书中采用问答的形式,使得复杂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更加易于理解和应用。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伤寒病与杂病的关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对于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术影响与历史地位
学术影响:《伤寒兼证析义》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医典籍,对于后世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书中提出的许多理论和治疗方法被后世医学家广泛引用和发展,对于推动中医学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地位:张倬凭借其在《伤寒兼证析义》中的卓越贡献,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医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的医学思想和实践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医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遗产。
总结而言,张倬是清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的《伤寒兼证析义》不仅是中医伤寒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宝贵财富。通过对张倬及其著作的研究,人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清代医学的发展状况,还能从中汲取对现代医学实践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目录
伤寒兼证析义
评论(0)